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发布时间:2021-12-08 17:16:43

原文賞析: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拼音解讀

kū téng lǎo shù hūn yā ,xiǎo qiáo liú shuǐ rén jiā ,gǔ dào xī fēng shòu mǎ 。

xī yáng xī xià ,duàn cháng rén zài tiān yá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裏,隻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注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驿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相關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隻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确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爲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爲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删稿》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緻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着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爲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爲人活動的環境,作爲天涯斷腸人内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緻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衆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複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衆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緻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複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複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緻,即衆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爲了表達自己惆怅感傷的情懷,選用衆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内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緻性、單一性。衆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複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産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緻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爲“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爲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産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緻遠《天淨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爲李白《憶秦娥·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裏》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蓠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挂,落日映殘霞。隐隐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拟痕迹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淨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緻遠在創作《天淨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啓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爲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删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緻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态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爲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迹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羁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産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爲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爲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對秋色所産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羁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着相同之處。宋玉之後悲秋逐漸成爲中國文人最爲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與身世之歎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杜甫“萬裏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緻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淨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爲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屬于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着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作者介紹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緻遠(1250?-1323?),字千裏,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早年在大都生活二十餘年,郁郁不得志。元滅南宋後南下,曾出任江浙省務官,與盧摯、張可久有唱和。晚年隐居田園,過着「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幽栖」生活。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狀元」之稱,極負盛名。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園題材爲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散曲有瞿鈞編注《樂籬樂府全集》,共收套數二十二套,小令一百一十七首。

以上就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拼音解读

kū téng lǎo shù hūn yā ,xiǎo qiáo liú shuǐ rén jiā ,gǔ dào xī fēng shòu mǎ 。

xī yáng xī xià ,duàn cháng rén zài tiān yá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相关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作者介绍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1250?-1323?),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早年在大都生活二十余年,郁郁不得志。元灭南宋后南下,曾出任江浙省务官,与卢挚、张可久有唱和。晚年隐居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幽栖」生活。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极负盛名。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散曲有瞿钧编注《乐篱乐府全集》,共收套数二十二套,小令一百一十七首。

以上就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47707.html

上一篇:苏东坡经典诗词八首

下一篇:"一种青山秋草里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