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桃源》
发布时间:2021-12-25 07:04:13
醉桃源 - 馮延巳
南園春半踏青時,
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
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
畫梁雙燕歸。【注釋】
①日長:春分之後,白晝漸長。《春秋繁露》:“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
而寒暑平。”
②慵困:懶散困乏。
【評解】
前人謂“馮詞如古蕃錦,如周、秦寶鼎彜,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此詞寫仲春景
色,豆梅絲柳,日長蝶飛,花露草煙,秋千慵困,畫梁雙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
青時的心情,則僅于“慵困”、“雙燕栖”中略予點洩,顯得雍容蘊藉。
【集評】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南園美景如畫,春色撩人。寫景句含婉轉之情,可
謂情景兩得。詞家之妙訣也。
---------------------------
此詞描寫少婦因遊春有感而憶所思的無可排遣之情。
首句點明時序 :芳春過半 ,踏青遊賞,戲罷秋千。由動境而歸靜境,寫其季節天色之氣氛,閨閣深居之感受,讀來宛如親曆。
次句“風和聞馬嘶”五字爲一篇關鍵,雖用筆閑淡,不揚不厲 ,而造境傳神,常人難及。“聞馬嘶”之寶馬振鬣長嘶,成爲古人遊春這一良辰美景之一種不可或缺的意象。
時節已近暮春 ,青梅結子 ,小雖如豆,已過花時,柳盡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長氣暖,蝴蝶不知從何而至,翩翩于花間草際,好一幅鬧春圖畫。“蝶蝶飛”以一動作點活了暮春之景。
過片“人家簾幕垂”極寫靜境。而“花露重,草煙低”,正與寫靜有關:花覺其露重欲滴,草見其煙伏不浮,正是在極靜之物境心境下。
“ 秋千 ”句是寫靜至精微處,再以動态一爲襯染,然亦虛筆,而非實義。出秋千,寫戲罷秋千,隻覺慵困,解衣小憩,已是歸來之後。既歸畫堂,忽有雙燕,亦似春遊方罷,相繼歸來。不說人歸,隻說燕歸 ,以燕襯 。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歸來,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動态,悉歸靜境。結以燕歸,又遙與開篇馬嘶相呼應。于是春景芳情,渾然莫辯。【作品評述】醉桃源
南園春半踏青時,
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
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
畫梁雙燕歸。
南園春半踏青時,
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
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
畫梁雙燕歸。【注釋】
①日長:春分之後,白晝漸長。《春秋繁露》:“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
而寒暑平。”
②慵困:懶散困乏。
【評解】
前人謂“馮詞如古蕃錦,如周、秦寶鼎彜,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此詞寫仲春景
色,豆梅絲柳,日長蝶飛,花露草煙,秋千慵困,畫梁雙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
青時的心情,則僅于“慵困”、“雙燕栖”中略予點洩,顯得雍容蘊藉。
【集評】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南園美景如畫,春色撩人。寫景句含婉轉之情,可
謂情景兩得。詞家之妙訣也。
---------------------------
此詞描寫少婦因遊春有感而憶所思的無可排遣之情。
首句點明時序 :芳春過半 ,踏青遊賞,戲罷秋千。由動境而歸靜境,寫其季節天色之氣氛,閨閣深居之感受,讀來宛如親曆。
次句“風和聞馬嘶”五字爲一篇關鍵,雖用筆閑淡,不揚不厲 ,而造境傳神,常人難及。“聞馬嘶”之寶馬振鬣長嘶,成爲古人遊春這一良辰美景之一種不可或缺的意象。
時節已近暮春 ,青梅結子 ,小雖如豆,已過花時,柳盡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長氣暖,蝴蝶不知從何而至,翩翩于花間草際,好一幅鬧春圖畫。“蝶蝶飛”以一動作點活了暮春之景。
過片“人家簾幕垂”極寫靜境。而“花露重,草煙低”,正與寫靜有關:花覺其露重欲滴,草見其煙伏不浮,正是在極靜之物境心境下。
“ 秋千 ”句是寫靜至精微處,再以動态一爲襯染,然亦虛筆,而非實義。出秋千,寫戲罷秋千,隻覺慵困,解衣小憩,已是歸來之後。既歸畫堂,忽有雙燕,亦似春遊方罷,相繼歸來。不說人歸,隻說燕歸 ,以燕襯 。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歸來,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動态,悉歸靜境。結以燕歸,又遙與開篇馬嘶相呼應。于是春景芳情,渾然莫辯。【作品評述】醉桃源
南園春半踏青時,
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
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
畫梁雙燕歸。
以上就是《醉桃源》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醉桃源 - 冯延巳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归。【注释】
①日长:春分之后,白昼渐长。《春秋繁露》:“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
而寒暑平。”
②慵困:懒散困乏。
【评解】
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
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
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南园美景如画,春色撩人。写景句含婉转之情,可
谓情景两得。词家之妙诀也。
---------------------------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 :芳春过半 ,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 ,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
时节已近暮春 ,青梅结子 ,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在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 秋千 ”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 ,以燕衬 。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作品评述】醉桃源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归。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归。【注释】
①日长:春分之后,白昼渐长。《春秋繁露》:“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
而寒暑平。”
②慵困:懒散困乏。
【评解】
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
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
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南园美景如画,春色撩人。写景句含婉转之情,可
谓情景两得。词家之妙诀也。
---------------------------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 :芳春过半 ,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 ,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
时节已近暮春 ,青梅结子 ,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在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 秋千 ”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 ,以燕衬 。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作品评述】醉桃源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归。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醉桃源》
上一篇:《白牡丹 和钱学士作》
下一篇:《杂曲歌辞·别离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