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发布时间:2021-12-27 07:23:41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爲日月光。
tiān yá jìng chù wú zhēng zhàn ,bīng qì xiāo wéi rì yuè guāng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譯文烏孫來漢朝朝聘後,取消王號,對漢稱臣。邊遠地方停息了戰争,戰争的煙塵消散了,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
注釋(1)玉帛:古代朝聘、會盟時互贈的禮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後代遂有“化幹戈爲玉帛”之語。(2)朝回:朝見皇帝後返回本土。(3)望帝鄉:述其依戀不舍之情。(4)帝鄉:京城。(5)烏孫: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處借指唐代的西域國家。(6)不稱王:放棄王號,即内服于唐朝。(7)兵氣銷爲日月光:戰争的煙塵消散了,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
相關賞析
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思爲特點。常建的這首《塞下曲》卻獨辟蹊徑,彈出了不同尋常的異響。
這首詩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歎時運,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幹戈爲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系,曆史上陰晴不定,時有弛張。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一頁加以熱情的贊頌,讓明媚的春風吹散彌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詩的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玉帛”,指朝觐時攜帶的禮品。《左傳·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幹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之謂。執玉帛上朝,是一種賓服和歸順的表示。“望”字用得筆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說明恩重義浃,相結很深。“不稱王”點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烏孫是活動在伊犁河谷一帶的遊牧民族,爲西域諸國中的大邦。據《漢書》記載,武帝以來朝廷待烏孫甚厚,雙方聘問不絕。武帝爲了撫定西域,遏制匈奴,曾兩次以宗女下嫁,訂立和親之盟。太初間(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爲公主,下嫁烏孫,生了四男二女,兒孫們相繼立爲國君,長女也嫁爲龜茲王後。從此,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關系,成爲千古佳話。常建首先以詩筆來讴歌這段曆史,雖隻寥寥數語,卻能以少總多,用筆之妙,識見之精,實屬難能可貴。
一、二句平述史實,爲全詩鋪墊。三、四句順勢騰骞,波湧雲飛,形成高潮。“天涯”上承“歸去”,烏孫朝罷西歸,馬足車輪,邈焉萬裏,這遼闊無垠的空間,便隐隐從此二字中見出。“靜”字下得尤爲有力。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曾經是積骸成陣的兵争要沖,如今卻享有和平甯靜的生活。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亂作明暗交織的兩面關鎖的寫法,于無字處皆有深意,是詩中之眼。詩的結句雄健入神,情緒尤爲昂揚。詩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争的陰霾消散淨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這種理想境界,體現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争的崇高理想,是高響入雲的和平與統一的頌歌。
“兵氣”,猶言戰象,用語字新意煉。不但扣定“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挽合,将上文繳足。環環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雲的氣概。沈德潛诩爲“句亦吐光”,可謂當之無愧。
常建的詩作,大多成于開元、天寶年間。他在這首詩裏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開邊黩武的亂政而發的,可說是一劑針砭時弊的對症之方!
作者介紹
以上就是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tiān yá jìng chù wú zhēng zhàn ,bīng qì xiāo wéi rì yuè guā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译文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1)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2)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3)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4)帝乡:京城。(5)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6)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7)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相关赏析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作者介绍
以上就是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上一篇:"军歌应唱大刀环
下一篇: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
热门名言名句
精选名言名句
- “雨歇梧桐泪乍收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 “月去疏帘才数尺
- 诗句“总是愁媒
- “海燕未来人斗草
-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 中华好诗词|骚人可煞无情思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
-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何事东君
- 蘼芜盈手泣斜晖
-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
- 盈盈一点芳心
- 念碎劈芳心,萦思千缕,赠将幽素,偷翦重云。
- “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
-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
-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
-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
- 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 自与东君作别
- “可能无意传双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