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陵行》
发布时间:2022-03-01 08:23:20
舂陵行 - 元結
軍國多所需, 切責在有司。
有司臨郡縣, 刑法競欲施。
供給豈不憂? 征斂又可悲。
州小經亂亡, 遺人實困疲。
大鄉無十家, 大族命單赢。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出言氣欲絕, 意速行步遲。
追呼尚不忍, 況乃鞭撲之!
郵亭傳急符, 來往迹相追。
更無寬大恩, 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兒女, 言發恐亂随。
悉使索其家, 而又無生資。
聽彼道路言, 怨傷誰複知!
“去冬山賊來, 殺奪幾無遺。
所願見王官, 撫養以惠慈。
奈何重驅逐, 不使存活爲!”
安人天子命, 符節我所持。
州縣忽亂亡, 得罪複是誰?
逋緩違诏令, 蒙責固其宜。
前賢重守分, 惡以禍福移。
亦雲貴守官, 不愛能适時。
顧惟孱弱者, 正直當不虧。
何人采國風, 吾欲獻此辭。【注釋】:
原序:
癸卯歲,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舊四萬餘戶,經賊已來,不滿四千,大半不勝賦稅。到官未五十日,承諸使征求符牒二百餘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貶削。”於戲!若悉應其命,則州縣破亂,刺史欲焉逃罪;若不應命,又即獲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靜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達下情。
這首《舂陵行》是元結的代表作之一,曾博得杜甫的激賞。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詩中說:“觀乎《舂陵》作,欻見俊哲情……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指《舂陵行》及《賊退示官吏》)對秋月,一字偕華星。”《舂陵行》确實是燦若秋月華星的不朽詩篇。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詩人任道州刺史;第二年五月,詩人來到任所。道州舊有四萬多戶人家,幾經兵荒馬亂,剩下的還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人民疲困不堪,而官府橫征暴斂卻有增無已。元結目睹民不聊生的慘狀,曾上書爲民請命,并在任所爲民營舍、給田、免徭役,很有政績。他的《舂陵行》,就反映了當時苦難的現實,表現了他對人民的同情。
全詩分爲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寫上情,概括叙述了賦稅繁多,官吏嚴刑催逼的情況。“軍國多所需”是本詩的關鍵,是人民痛苦的根源,詩人痛感于賦稅的繁重,所以開篇提明,單刀直入。這麽多的需求,哪兒來呢?自然是命地方官去找老百姓要,于是引出下文。“切責在有司,有司臨郡縣”,頂針句的運用,從形式上造成一種緊迫感,表現上級官府催促之急。而官吏卻一個賽似一個地施用重刑,催逼頻繁而嚴厲,百姓怎麽受得了呢?短短數語,渲染了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氛。
“供給豈不憂”至“況乃鞭撲之”是第二部分,寫下情,具體描述百姓困苦不堪的處境。
前兩句“憂”與“悲”對舉,通過反诘、感歎語氣的變化,刻畫了一個封建時代的良吏的矛盾心理:即憂慮軍國的供給,又悲憫征斂下的百姓。詩句充滿對急征暴斂的反感和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在這屢經亂亡的年代,百姓負擔重荷,“困疲”已極。詩人隻選取了“大鄉”“大族”來反映,他們尚且以草根樹皮爲食,小鄉小戶的困苦情況就更不堪設想了。“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隻用兩句詩,就活畫出被統治階級苛剝殆盡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起的詩人的同情和感慨,“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又爲第三部分的描寫埋下了伏線。
前兩部分從大處着筆,勾畫出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面又從細處落墨,抽出具體的催租場景進行細緻的描寫。“郵亭傳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寫詩人在催征賦稅時的思想活動。
詩人先用“急符”二字交代催征的緊急。接着再加一句“來往迹相追”,一個“追”字,具體形象地展現出急迫的情狀。詩人深受其累,在這首詩的自序中說:“到官未五十日,承諸使征求符牒二百餘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貶削。’”他對此異常不滿,明确指責這種“迫促”毫無“寬大”之“恩”。
然後集中筆墨揭示詩人的内心世界,把詩人的感情變化寫得非常委婉,非常細膩。一開始,詩人設想了各種催繳租稅的辦法:讓他們賣兒賣女──不行,那樣會逼得他們铤而走險;抄家以償租賦──也不行,他們還靠什麽生活呢?寫到這裏,詩人蕩開一筆,借所聽到的“道路言”表現人民的怨聲載道。“重驅逐”的“重”字,既照應前面的“亂亡”“山賊”字樣,也寫出官兇于“賊”的腐敗政治現實,表現出強烈的怨憤情緒。這就促使詩人的思想發生了變化:詩人由設法催促征斂,轉而決心笃行守分愛民的正直之道,甚至不顧抗诏獲罪,毅然作出了違令緩租的決定。希望自己的意見能上達君王,請求最高統治者體察下情,改革現狀。
在這一部分,詩人發了很多議論。這是他激烈思想鬥争的表現,是心聲的自然流露。詩人通過這些議論,具體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和根據,波瀾跌宕,感人至深。
這首詩以情勝,詩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用樸素古淡的筆墨,傾訴内心深處的真情實感,有一種感人肺腑的力量。詩中心理描寫曲折細膩,淋漓盡緻地展現作爲封建官吏的詩人,從憂供給到悲征斂,從催逼賦稅到顧恤百姓,最後獻辭上書,決心“守官”“待罪”(見序),委曲深細,“微婉頓挫”(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這首詩不尚辭藻,不事雕琢,用白描的手法陳列事實,直抒胸臆,而韻緻自在方圓之外,正如元好問所說:“浪翁水樂無宮徵,自是雲山韶濩音(《論詩絕句》),具有一種自然美,本色美。
(張燕瑾)【作品評述】舂陵行
軍國多所需, 切責在有司。
有司臨郡縣, 刑法競欲施。
供給豈不憂? 征斂又可悲。
州小經亂亡, 遺人實困疲。
大鄉無十家, 大族命單赢。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出言氣欲絕, 意速行步遲。
追呼尚不忍, 況乃鞭撲之!
郵亭傳急符, 來往迹相追。
更無寬大恩, 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兒女, 言發恐亂随。
悉使索其家, 而又無生資。
聽彼道路言, 怨傷誰複知!
“去冬山賊來, 殺奪幾無遺。
所願見王官, 撫養以惠慈。
奈何重驅逐, 不使存活爲!”
安人天子命, 符節我所持。
州縣忽亂亡, 得罪複是誰?
逋緩違诏令, 蒙責固其宜。
前賢重守分, 惡以禍福移。
亦雲貴守官, 不愛能适時。
顧惟孱弱者, 正直當不虧。
何人采國風, 吾欲獻此辭。
軍國多所需, 切責在有司。
有司臨郡縣, 刑法競欲施。
供給豈不憂? 征斂又可悲。
州小經亂亡, 遺人實困疲。
大鄉無十家, 大族命單赢。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出言氣欲絕, 意速行步遲。
追呼尚不忍, 況乃鞭撲之!
郵亭傳急符, 來往迹相追。
更無寬大恩, 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兒女, 言發恐亂随。
悉使索其家, 而又無生資。
聽彼道路言, 怨傷誰複知!
“去冬山賊來, 殺奪幾無遺。
所願見王官, 撫養以惠慈。
奈何重驅逐, 不使存活爲!”
安人天子命, 符節我所持。
州縣忽亂亡, 得罪複是誰?
逋緩違诏令, 蒙責固其宜。
前賢重守分, 惡以禍福移。
亦雲貴守官, 不愛能适時。
顧惟孱弱者, 正直當不虧。
何人采國風, 吾欲獻此辭。【注釋】:
原序:
癸卯歲,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舊四萬餘戶,經賊已來,不滿四千,大半不勝賦稅。到官未五十日,承諸使征求符牒二百餘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貶削。”於戲!若悉應其命,則州縣破亂,刺史欲焉逃罪;若不應命,又即獲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靜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達下情。
這首《舂陵行》是元結的代表作之一,曾博得杜甫的激賞。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詩中說:“觀乎《舂陵》作,欻見俊哲情……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指《舂陵行》及《賊退示官吏》)對秋月,一字偕華星。”《舂陵行》确實是燦若秋月華星的不朽詩篇。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詩人任道州刺史;第二年五月,詩人來到任所。道州舊有四萬多戶人家,幾經兵荒馬亂,剩下的還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人民疲困不堪,而官府橫征暴斂卻有增無已。元結目睹民不聊生的慘狀,曾上書爲民請命,并在任所爲民營舍、給田、免徭役,很有政績。他的《舂陵行》,就反映了當時苦難的現實,表現了他對人民的同情。
全詩分爲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寫上情,概括叙述了賦稅繁多,官吏嚴刑催逼的情況。“軍國多所需”是本詩的關鍵,是人民痛苦的根源,詩人痛感于賦稅的繁重,所以開篇提明,單刀直入。這麽多的需求,哪兒來呢?自然是命地方官去找老百姓要,于是引出下文。“切責在有司,有司臨郡縣”,頂針句的運用,從形式上造成一種緊迫感,表現上級官府催促之急。而官吏卻一個賽似一個地施用重刑,催逼頻繁而嚴厲,百姓怎麽受得了呢?短短數語,渲染了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氛。
“供給豈不憂”至“況乃鞭撲之”是第二部分,寫下情,具體描述百姓困苦不堪的處境。
前兩句“憂”與“悲”對舉,通過反诘、感歎語氣的變化,刻畫了一個封建時代的良吏的矛盾心理:即憂慮軍國的供給,又悲憫征斂下的百姓。詩句充滿對急征暴斂的反感和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在這屢經亂亡的年代,百姓負擔重荷,“困疲”已極。詩人隻選取了“大鄉”“大族”來反映,他們尚且以草根樹皮爲食,小鄉小戶的困苦情況就更不堪設想了。“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隻用兩句詩,就活畫出被統治階級苛剝殆盡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起的詩人的同情和感慨,“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又爲第三部分的描寫埋下了伏線。
前兩部分從大處着筆,勾畫出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面又從細處落墨,抽出具體的催租場景進行細緻的描寫。“郵亭傳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寫詩人在催征賦稅時的思想活動。
詩人先用“急符”二字交代催征的緊急。接着再加一句“來往迹相追”,一個“追”字,具體形象地展現出急迫的情狀。詩人深受其累,在這首詩的自序中說:“到官未五十日,承諸使征求符牒二百餘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貶削。’”他對此異常不滿,明确指責這種“迫促”毫無“寬大”之“恩”。
然後集中筆墨揭示詩人的内心世界,把詩人的感情變化寫得非常委婉,非常細膩。一開始,詩人設想了各種催繳租稅的辦法:讓他們賣兒賣女──不行,那樣會逼得他們铤而走險;抄家以償租賦──也不行,他們還靠什麽生活呢?寫到這裏,詩人蕩開一筆,借所聽到的“道路言”表現人民的怨聲載道。“重驅逐”的“重”字,既照應前面的“亂亡”“山賊”字樣,也寫出官兇于“賊”的腐敗政治現實,表現出強烈的怨憤情緒。這就促使詩人的思想發生了變化:詩人由設法催促征斂,轉而決心笃行守分愛民的正直之道,甚至不顧抗诏獲罪,毅然作出了違令緩租的決定。希望自己的意見能上達君王,請求最高統治者體察下情,改革現狀。
在這一部分,詩人發了很多議論。這是他激烈思想鬥争的表現,是心聲的自然流露。詩人通過這些議論,具體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和根據,波瀾跌宕,感人至深。
這首詩以情勝,詩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用樸素古淡的筆墨,傾訴内心深處的真情實感,有一種感人肺腑的力量。詩中心理描寫曲折細膩,淋漓盡緻地展現作爲封建官吏的詩人,從憂供給到悲征斂,從催逼賦稅到顧恤百姓,最後獻辭上書,決心“守官”“待罪”(見序),委曲深細,“微婉頓挫”(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這首詩不尚辭藻,不事雕琢,用白描的手法陳列事實,直抒胸臆,而韻緻自在方圓之外,正如元好問所說:“浪翁水樂無宮徵,自是雲山韶濩音(《論詩絕句》),具有一種自然美,本色美。
(張燕瑾)【作品評述】舂陵行
軍國多所需, 切責在有司。
有司臨郡縣, 刑法競欲施。
供給豈不憂? 征斂又可悲。
州小經亂亡, 遺人實困疲。
大鄉無十家, 大族命單赢。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出言氣欲絕, 意速行步遲。
追呼尚不忍, 況乃鞭撲之!
郵亭傳急符, 來往迹相追。
更無寬大恩, 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兒女, 言發恐亂随。
悉使索其家, 而又無生資。
聽彼道路言, 怨傷誰複知!
“去冬山賊來, 殺奪幾無遺。
所願見王官, 撫養以惠慈。
奈何重驅逐, 不使存活爲!”
安人天子命, 符節我所持。
州縣忽亂亡, 得罪複是誰?
逋緩違诏令, 蒙責固其宜。
前賢重守分, 惡以禍福移。
亦雲貴守官, 不愛能适時。
顧惟孱弱者, 正直當不虧。
何人采國風, 吾欲獻此辭。
以上就是《舂陵行》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舂陵行 - 元结
军国多所需, 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 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 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 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 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 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 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 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 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 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 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 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 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 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 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 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 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 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 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 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 吾欲献此辞。【注释】:
原序:
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
这首《舂陵行》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曾博得杜甫的激赏。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中说:“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指《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舂陵行》确实是灿若秋月华星的不朽诗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任道州刺史;第二年五月,诗人来到任所。道州旧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疲困不堪,而官府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已。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曾上书为民请命,并在任所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很有政绩。他的《舂陵行》,就反映了当时苦难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上情,概括叙述了赋税繁多,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军国多所需”是本诗的关键,是人民痛苦的根源,诗人痛感于赋税的繁重,所以开篇提明,单刀直入。这么多的需求,哪儿来呢?自然是命地方官去找老百姓要,于是引出下文。“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顶针句的运用,从形式上造成一种紧迫感,表现上级官府催促之急。而官吏却一个赛似一个地施用重刑,催逼频繁而严厉,百姓怎么受得了呢?短短数语,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供给岂不忧”至“况乃鞭扑之”是第二部分,写下情,具体描述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
前两句“忧”与“悲”对举,通过反诘、感叹语气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封建时代的良吏的矛盾心理:即忧虑军国的供给,又悲悯征敛下的百姓。诗句充满对急征暴敛的反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屡经乱亡的年代,百姓负担重荷,“困疲”已极。诗人只选取了“大乡”“大族”来反映,他们尚且以草根树皮为食,小乡小户的困苦情况就更不堪设想了。“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只用两句诗,就活画出被统治阶级苛剥殆尽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起的诗人的同情和感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又为第三部分的描写埋下了伏线。
前两部分从大处着笔,勾画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面又从细处落墨,抽出具体的催租场景进行细致的描写。“邮亭传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
诗人先用“急符”二字交代催征的紧急。接着再加一句“来往迹相追”,一个“追”字,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急迫的情状。诗人深受其累,在这首诗的自序中说:“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他对此异常不满,明确指责这种“迫促”毫无“宽大”之“恩”。
然后集中笔墨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感情变化写得非常委婉,非常细腻。一开始,诗人设想了各种催缴租税的办法:让他们卖儿卖女──不行,那样会逼得他们铤而走险;抄家以偿租赋──也不行,他们还靠什么生活呢?写到这里,诗人荡开一笔,借所听到的“道路言”表现人民的怨声载道。“重驱逐”的“重”字,既照应前面的“乱亡”“山贼”字样,也写出官凶于“贼”的腐败政治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怨愤情绪。这就促使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诗人由设法催促征敛,转而决心笃行守分爱民的正直之道,甚至不顾抗诏获罪,毅然作出了违令缓租的决定。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君王,请求最高统治者体察下情,改革现状。
在这一部分,诗人发了很多议论。这是他激烈思想斗争的表现,是心声的自然流露。诗人通过这些议论,具体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和根据,波澜跌宕,感人至深。
这首诗以情胜,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朴素古淡的笔墨,倾诉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诗中心理描写曲折细腻,淋漓尽致地展现作为封建官吏的诗人,从忧供给到悲征敛,从催逼赋税到顾恤百姓,最后献辞上书,决心“守官”“待罪”(见序),委曲深细,“微婉顿挫”(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这首诗不尚辞藻,不事雕琢,用白描的手法陈列事实,直抒胸臆,而韵致自在方圆之外,正如元好问所说:“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论诗绝句》),具有一种自然美,本色美。
(张燕瑾)【作品评述】舂陵行
军国多所需, 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 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 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 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 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 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 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 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 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 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 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 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 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 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 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 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 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 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 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 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 吾欲献此辞。
军国多所需, 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 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 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 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 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 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 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 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 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 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 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 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 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 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 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 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 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 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 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 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 吾欲献此辞。【注释】:
原序:
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
这首《舂陵行》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曾博得杜甫的激赏。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中说:“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指《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舂陵行》确实是灿若秋月华星的不朽诗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任道州刺史;第二年五月,诗人来到任所。道州旧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疲困不堪,而官府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已。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曾上书为民请命,并在任所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很有政绩。他的《舂陵行》,就反映了当时苦难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上情,概括叙述了赋税繁多,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军国多所需”是本诗的关键,是人民痛苦的根源,诗人痛感于赋税的繁重,所以开篇提明,单刀直入。这么多的需求,哪儿来呢?自然是命地方官去找老百姓要,于是引出下文。“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顶针句的运用,从形式上造成一种紧迫感,表现上级官府催促之急。而官吏却一个赛似一个地施用重刑,催逼频繁而严厉,百姓怎么受得了呢?短短数语,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供给岂不忧”至“况乃鞭扑之”是第二部分,写下情,具体描述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
前两句“忧”与“悲”对举,通过反诘、感叹语气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封建时代的良吏的矛盾心理:即忧虑军国的供给,又悲悯征敛下的百姓。诗句充满对急征暴敛的反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屡经乱亡的年代,百姓负担重荷,“困疲”已极。诗人只选取了“大乡”“大族”来反映,他们尚且以草根树皮为食,小乡小户的困苦情况就更不堪设想了。“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只用两句诗,就活画出被统治阶级苛剥殆尽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起的诗人的同情和感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又为第三部分的描写埋下了伏线。
前两部分从大处着笔,勾画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面又从细处落墨,抽出具体的催租场景进行细致的描写。“邮亭传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
诗人先用“急符”二字交代催征的紧急。接着再加一句“来往迹相追”,一个“追”字,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急迫的情状。诗人深受其累,在这首诗的自序中说:“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他对此异常不满,明确指责这种“迫促”毫无“宽大”之“恩”。
然后集中笔墨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感情变化写得非常委婉,非常细腻。一开始,诗人设想了各种催缴租税的办法:让他们卖儿卖女──不行,那样会逼得他们铤而走险;抄家以偿租赋──也不行,他们还靠什么生活呢?写到这里,诗人荡开一笔,借所听到的“道路言”表现人民的怨声载道。“重驱逐”的“重”字,既照应前面的“乱亡”“山贼”字样,也写出官凶于“贼”的腐败政治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怨愤情绪。这就促使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诗人由设法催促征敛,转而决心笃行守分爱民的正直之道,甚至不顾抗诏获罪,毅然作出了违令缓租的决定。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君王,请求最高统治者体察下情,改革现状。
在这一部分,诗人发了很多议论。这是他激烈思想斗争的表现,是心声的自然流露。诗人通过这些议论,具体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和根据,波澜跌宕,感人至深。
这首诗以情胜,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朴素古淡的笔墨,倾诉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诗中心理描写曲折细腻,淋漓尽致地展现作为封建官吏的诗人,从忧供给到悲征敛,从催逼赋税到顾恤百姓,最后献辞上书,决心“守官”“待罪”(见序),委曲深细,“微婉顿挫”(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这首诗不尚辞藻,不事雕琢,用白描的手法陈列事实,直抒胸臆,而韵致自在方圆之外,正如元好问所说:“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论诗绝句》),具有一种自然美,本色美。
(张燕瑾)【作品评述】舂陵行
军国多所需, 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 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 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 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 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 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 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 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 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 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 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 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 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 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 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 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 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 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 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 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 吾欲献此辞。
以上就是《舂陵行》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舂陵行》
上一篇:《奉和圣制送王晙巡边应制》
下一篇:《送友人任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