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发布时间:2022-03-01 09:46:09

原文賞析:
乃翁知國如知兵,塞垣草木識威名。
敵人開戶玩處女,掩耳不及驚雷霆。
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薶九京。
阿兄兩持慶州節,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邊頭耕桑長兒女。
折沖千裏雖有餘,論道經邦正要渠。
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時須。
春風旍旗擁萬夫,幕下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拼音解讀
nǎi wēng zhī guó rú zhī bīng ,sāi yuán cǎo mù shí wēi míng 。
dí rén kāi hù wán chù nǚ ,yǎn ěr bú jí jīng léi tíng 。
píng shēng duān yǒu huó guó jì ,bǎi bú yī shì wō jiǔ jīng 。
ā xiōng liǎng chí qìng zhōu jiē ,shí nián qí lín dì shàng háng 。
tán tán dà dù rú wò hǔ ,biān tóu gēng sāng zhǎng ér nǚ 。
shé chōng qiān lǐ suī yǒu yú ,lùn dào jīng bāng zhèng yào qú 。
miào nián chū bǔ fù xiōng chù ,gōng zì cái lì yīng shí xū 。
chūn fēng jīng qí yōng wàn fū ,mù xià zhū jiāng sī cǎo kū
zhì míng yǒng gōng bú rù yǎn ,kě yòng shé chuí chī qiāng hú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這是一篇送人之作。範德孺是範仲淹的第四子,名範純粹。他在1085年(元豐八年)八月被任命爲慶州(治所在今甘肅慶陽)知事,此詩則作于1086年(元祐元年)初春。慶州當時爲邊防重鎮,是北宋與西夏對峙的前哨,環慶路的轄區,相當今甘肅慶陽、合水、華池等縣地。範仲淹和他的第二子範純仁都曾知慶州,并主持邊防軍政大事。所以詩就先寫範仲淹和範純仁的雄才大略,作爲範德孺的陪襯,并寄離勉勵之意,最後才正面寫範德孺知慶州,揭出送别之意。全詩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詩一開始就以縱論軍國大事的雄健筆調,寫出了其父範仲淹的才能、業績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氣勢。“塞垣草木識威名”,用翻進一層的寫法,極寫範仲淹的名震邊睡。草木爲無情之物,原本談不上識與不識,此時草木都能識,足見其聲威之盛。草木尚能如此,人則更不待言。所以透過草木,實是寫人。同時這一句也是用典:唐德宗曾對張萬福說過:“朕以爲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舊唐書·張萬福傳》)據史載,1040年(康定元年)範仲淹爲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第二年,徙知慶州,爲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讨使,兵馬都部署。他在主政期間,功業卓著,“威德著聞,夷夏聳服,屬戶蕃部率稱曰‘龍圖老子’”(《繩水燕談錄》),人稱爲“小範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名臣傳》)。因而這一句是對他功業威名的高度概括。接着寫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敵人開戶玩處女”一句用《孫子·九地》語:“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以此形容宋軍鎮靜自着,不露聲色。“掩耳不及驚雷霆”,則寫迅捷的軍事行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裏用“驚雷”代替“脫兔”的比喻,表現出黃庭堅對典故的改造與化用。《晉書·石勒載記》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說,《舊唐書·李靖傳》也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驚雷”對“處女”,不僅有動靜的對比,而且更加有聲有色,形象的反襯更爲鮮明。這兩句詩是範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實寫照。如他率兵築大順城,“一旦引兵出,諸将不知所向。軍至柔遠,始號令告其地處,使往築城。至于版築之用,大小畢具,而軍中初不知。賊以騎三萬來争,公戒諸将,戰而賊走,追勿過河。已而賊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賊失計,乃引去。于是諸将皆服公爲不可及。”(歐陽修《文正範公神道碑銘》)接下二句又是一轉:範仲淹不僅是傑出的統帥,更是治國的能臣。“平生端有活國計”就是贊揚他的經邦治國的才能,“百不一試”,即還未來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長逝,沉埋九泉了。這兩句也是寫實。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範仲淹入爲樞密副使,旋爲參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稱“慶曆新政”,但隻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敗。

  第二段寫範純仁。“兩持慶州節”,指1074年(熙甯七年)及1085年(元豐八年)兩度爲慶州知州。“骐驎地上行”襲用杜甫的詩句“肯使骐驎地上行”(《骢馬行》)。骐驎是一種良馬,《商君書·畫策》:“骐驎騄駬,每一日千裏。”馳騁廣野的千裏馬正用以比喻範純仁。“潭潭”二句寫他戍邊衛國的雄姿。“潭潭”,深沉寬廣,形容他的統帥氣度,如卧虎鎮邊,敵人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邊頭”一句則寫他的惠政:勸民耕桑,撫循百姓,使他們生兒育女,安居樂業。同上段的中間二句一樣,這兩句也是一個對比:對敵人有卧虎之威,對人民則具長者之仁。“折沖”一句承上經略邊事之意而來,是活用成語。《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間,而折沖于千裏之外,晏子之謂也。”原指在杯酒言談之間就能禦敵緻勝于千裏之外,此處用以指範純仁在邊陲遠地折沖禦侮,應付裕如。但下句一個轉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經邦治國之上:範純仁雖富有軍事韬略,但治理國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歸結爲送别範純粹,臨别贈言,寄以厚望。“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來,銜接極爲緊密。“春風”二句描寫儀仗之盛、軍容之壯,幕下諸将士氣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鋒芒。王維《觀獵》:“風勁充弓鳴,将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所謂“射獵”有時常用以指代作戰,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照理,順着此層意思應是希望戰績輝煌,揚威異域。但是詩意又一轉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隻需對“羌胡”略施教訓即可。孫子曾經說過:“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折箠”,即折下策馬之杖,語出《後漢書·鄧禹傳》:“赤眉來東,吾折箠笞之。”詩至最後,宛轉地揭出了詩人的期望:不要輕啓戰端,擅開邊釁,守邊之道不在于戰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邊定國。

  至此,就表現出這首詩的立意與匠心了。詩中寫韬略,寫武功,隻是陪襯,安邦治國才是其主旨。所以第一句就極可玩味,“知國如知兵”,“知國”爲主,“知兵”爲賓,造語精切,絕不可前後颠倒。“知國”是提挈全詩的一個綱。因而一、二段寫法相同:先寫軍事才能,然後一轉,落到治國之才。詩入突出父兄的這一共同點,正是希望範德孺繼承其業績,因而最後一段在寫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詩意:由諸将的思軍功轉爲期望安邊靖國,但這一期望在最後卻表達得很委婉曲折。盡管如此,聯系上面的筆意可知,如果直白說出,反嫌重複淺露,缺乏蘊藉之緻。

  這首送人之作,不寫依依借别之情,不作兒女臨路之歎,而是發爲論道經邦的雄闊慷慨之調,送别意即寓于期望之中。詩人如同在寫詩體的史傳論贊,雄深雅健,氣度不凡。這正表現出黃庭堅以文爲詩的特色。這種特色還體現于獨特的語言風格方面。他以散文語言入詩,多用虛詞斡旋,大量運用典故成語,力盤硬語,造語獨特,使詩産生散文一樣的氣勢,好像韓愈寫的贈序,渾灏流轉。如“敵人”一聯,點化成語,别具一種格調,是未經人道之語。“平生”、“折沖”二聯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樸茂,“百不一試”連用四個仄聲字,奇崛頓挫,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這首詩的用韻也别具一格。它一反常用的以換韻标志段落的寫法,第一段用“名、霆、驚”韻,第三段用“須、枯、胡”韻,中間一段卻三換其韻,首聯、尾聯分别與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韻,中間一聯則押仄聲的“虎”、“女”。全詩三段,句子安排勻稱,而韻律卻參差有變。

相關賞析

  這是一篇送人之作。範德孺是範仲淹的第四子,名範純粹。他在1085年(元豐八年)八月被任命爲慶州(治所在今甘肅慶陽)知事,此詩則作于1086年(元祐元年)初春。慶州當時爲邊防重鎮,是北宋與西夏對峙的前哨,環慶路的轄區,相當今甘肅慶陽、合水、華池等縣地。範仲淹和他的第二子範純仁都曾知慶州,并主持邊防軍政大事。所以詩就先寫範仲淹和範純仁的雄才大略,作爲範德孺的陪襯,并寄離勉勵之意,最後才正面寫範德孺知慶州,揭出送别之意。全詩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詩一開始就以縱論軍國大事的雄健筆調,寫出了其父範仲淹的才能、業績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氣勢。“塞垣草木識威名”,用翻進一層的寫法,極寫範仲淹的名震邊睡。草木爲無情之物,原本談不上識與不識,此時草木都能識,足見其聲威之盛。草木尚能如此,人則更不待言。所以透過草木,實是寫人。同時這一句也是用典:唐德宗曾對張萬福說過:“朕以爲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舊唐書·張萬福傳》)據史載,1040年(康定元年)範仲淹爲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第二年,徙知慶州,爲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讨使,兵馬都部署。他在主政期間,功業卓著,“威德著聞,夷夏聳服,屬戶蕃部率稱曰‘龍圖老子’”(《繩水燕談錄》),人稱爲“小範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名臣傳》)。因而這一句是對他功業威名的高度概括。接着寫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敵人開戶玩處女”一句用《孫子·九地》語:“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以此形容宋軍鎮靜自着,不露聲色。“掩耳不及驚雷霆”,則寫迅捷的軍事行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裏用“驚雷”代替“脫兔”的比喻,表現出黃庭堅對典故的改造與化用。《晉書·石勒載記》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說,《舊唐書·李靖傳》也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驚雷”對“處女”,不僅有動靜的對比,而且更加有聲有色,形象的反襯更爲鮮明。這兩句詩是範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實寫照。如他率兵築大順城,“一旦引兵出,諸将不知所向。軍至柔遠,始號令告其地處,使往築城。至于版築之用,大小畢具,而軍中初不知。賊以騎三萬來争,公戒諸将,戰而賊走,追勿過河。已而賊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賊失計,乃引去。于是諸将皆服公爲不可及。”(歐陽修《文正範公神道碑銘》)接下二句又是一轉:範仲淹不僅是傑出的統帥,更是治國的能臣。“平生端有活國計”就是贊揚他的經邦治國的才能,“百不一試”,即還未來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長逝,沉埋九泉了。這兩句也是寫實。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範仲淹入爲樞密副使,旋爲參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稱“慶曆新政”,但隻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敗。

  第二段寫範純仁。“兩持慶州節”,指1074年(熙甯七年)及1085年(元豐八年)兩度爲慶州知州。“骐驎地上行”襲用杜甫的詩句“肯使骐驎地上行”(《骢馬行》)。骐驎是一種良馬,《商君書·畫策》:“骐驎騄駬,每一日千裏。”馳騁廣野的千裏馬正用以比喻範純仁。“潭潭”二句寫他戍邊衛國的雄姿。“潭潭”,深沉寬廣,形容他的統帥氣度,如卧虎鎮邊,敵人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邊頭”一句則寫他的惠政:勸民耕桑,撫循百姓,使他們生兒育女,安居樂業。同上段的中間二句一樣,這兩句也是一個對比:對敵人有卧虎之威,對人民則具長者之仁。“折沖”一句承上經略邊事之意而來,是活用成語。《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間,而折沖于千裏之外,晏子之謂也。”原指在杯酒言談之間就能禦敵緻勝于千裏之外,此處用以指範純仁在邊陲遠地折沖禦侮,應付裕如。但下句一個轉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經邦治國之上:範純仁雖富有軍事韬略,但治理國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歸結爲送别範純粹,臨别贈言,寄以厚望。“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來,銜接極爲緊密。“春風”二句描寫儀仗之盛、軍容之壯,幕下諸将士氣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鋒芒。王維《觀獵》:“風勁充弓鳴,将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所謂“射獵”有時常用以指代作戰,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照理,順着此層意思應是希望戰績輝煌,揚威異域。但是詩意又一轉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隻需對“羌胡”略施教訓即可。孫子曾經說過:“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折箠”,即折下策馬之杖,語出《後漢書·鄧禹傳》:“赤眉來東,吾折箠笞之。”詩至最後,宛轉地揭出了詩人的期望:不要輕啓戰端,擅開邊釁,守邊之道不在于戰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邊定國。

  至此,就表現出這首詩的立意與匠心了。詩中寫韬略,寫武功,隻是陪襯,安邦治國才是其主旨。所以第一句就極可玩味,“知國如知兵”,“知國”爲主,“知兵”爲賓,造語精切,絕不可前後颠倒。“知國”是提挈全詩的一個綱。因而一、二段寫法相同:先寫軍事才能,然後一轉,落到治國之才。詩入突出父兄的這一共同點,正是希望範德孺繼承其業績,因而最後一段在寫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詩意:由諸将的思軍功轉爲期望安邊靖國,但這一期望在最後卻表達得很委婉曲折。盡管如此,聯系上面的筆意可知,如果直白說出,反嫌重複淺露,缺乏蘊藉之緻。

  這首送人之作,不寫依依借别之情,不作兒女臨路之歎,而是發爲論道經邦的雄闊慷慨之調,送别意即寓于期望之中。詩人如同在寫詩體的史傳論贊,雄深雅健,氣度不凡。這正表現出黃庭堅以文爲詩的特色。這種特色還體現于獨特的語言風格方面。他以散文語言入詩,多用虛詞斡旋,大量運用典故成語,力盤硬語,造語獨特,使詩産生散文一樣的氣勢,好像韓愈寫的贈序,渾灏流轉。如“敵人”一聯,點化成語,别具一種格調,是未經人道之語。“平生”、“折沖”二聯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樸茂,“百不一試”連用四個仄聲字,奇崛頓挫,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這首詩的用韻也别具一格。它一反常用的以換韻标志段落的寫法,第一段用“名、霆、驚”韻,第三段用“須、枯、胡”韻,中間一段卻三換其韻,首聯、尾聯分别與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韻,中間一聯則押仄聲的“虎”、“女”。全詩三段,句子安排勻稱,而韻律卻參差有變。

作者介紹

春風旍旗擁萬夫,幕下諸将思草枯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甯(今江西修水),遂爲分甯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授葉縣尉。熙甯五年(1072)爲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爲秘書郎。元祐元年(1086)爲《神宗實錄》檢讨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時張耒、秦觀、晁補之俱在京師,與庭堅同遊蘇轼之門,有「蘇門四學士」之稱。《神宗實錄》成,擢爲起居舍人。哲宗親政,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紹聖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崇甯元年(1102),内遷知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到任九天,即被罷免,主管洪州玉隆觀。次年複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私谥文節先生。《宋史》有傳。尤長于詩,世號「蘇黃」。其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在藝術上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工書法,與蘇轼、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編》三卷。《全宋詞》收錄其詞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詞補輯》又從《詩淵》輯得二首。黃庭堅詩歌創作影響很大,與蘇轼并稱「蘇黃」,是「江西詩派」的創始人。其詩宗法杜甫,并有「奪胎換骨」「點石成金」「無一字無來處」之論。作詩力求新奇,詩風瘦硬峭拔,也有清新流暢之作,另有詩反映了人民的疾苦。由于他學識淵博,功力深厚,創作态度嚴謹,詩中往往表現出超邁的見識和曠達的襟懷,在宋代詩歌發展史上獨樹一幟。但過多地在字句、技巧上下功夫,不免有晦澀生硬之弊。詞與秦觀齊名,少年時多做豔詞,有的詞寫得疏宕灑脫,清雅明暢。晚年詞風接近蘇轼。今存詞180多首。有《山谷集》,自選其詩文名《山谷精華錄》,詞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詞》)。工書法,兼擅行、草,自成風格。書迹有《華嚴疏》《松風閣詩》及《廉頗蔺相如傳》等。
原文赏析: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拼音解读
nǎi wēng zhī guó rú zhī bīng ,sāi yuán cǎo mù shí wēi míng 。
dí rén kāi hù wán chù nǚ ,yǎn ěr bú jí jīng léi tíng 。
píng shēng duān yǒu huó guó jì ,bǎi bú yī shì wō jiǔ jīng 。
ā xiōng liǎng chí qìng zhōu jiē ,shí nián qí lín dì shàng háng 。
tán tán dà dù rú wò hǔ ,biān tóu gēng sāng zhǎng ér nǚ 。
shé chōng qiān lǐ suī yǒu yú ,lùn dào jīng bāng zhèng yào qú 。
miào nián chū bǔ fù xiōng chù ,gōng zì cái lì yīng shí xū 。
chūn fēng jīng qí yōng wàn fū ,mù xià zhū jiāng sī cǎo kū
zhì míng yǒng gōng bú rù yǎn ,kě yòng shé chuí chī qiāng hú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这是一篇送人之作。范德孺是范仲淹的第四子,名范纯粹。他在1085年(元丰八年)八月被任命为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知事,此诗则作于1086年(元祐元年)初春。庆州当时为边防重镇,是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前哨,环庆路的辖区,相当今甘肃庆阳、合水、华池等县地。范仲淹和他的第二子范纯仁都曾知庆州,并主持边防军政大事所以诗就先写范仲淹和范纯仁的雄才大略,作为范德孺的陪衬,并寄离勉励之意,最后才正面写范德孺知庆州,揭出送别之意。全诗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诗一开始就以纵论军国大事的雄健笔调,写出了其父范仲淹的才能、业绩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塞垣草木识威名”,用翻进一层的写法,极写范仲淹的名震边睡。草木为无情之物,原本谈不上识与不识,此时草木都能识,足见其声威之盛。草木尚能如此,人则更不待言。所以透过草木,实是写人。同时这一句也是用典:唐德宗曾对张万福说过:“朕以为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旧唐书·张万福传》)据史载,1040年(康定元年)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第二年,徙知庆州,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他在主政期间,功业卓著,“威德著闻,夷夏耸服,属户蕃部率称曰‘龙图老子’”(《绳水燕谈录》),人称为“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名臣传》)。因而这一句是对他功业威名的高度概括。接着写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敌人开户玩处女”一句用《孙子·九地》语:“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以此形容宋军镇静自着,不露声色。“掩耳不及惊雷霆”,则写迅捷的军事行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里用“惊雷”代替“脱兔”的比喻,表现出黄庭坚对典故的改造与化用。《晋书·石勒载记》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旧唐书·李靖传》也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惊雷”对“处女”,不仅有动静对比,而且更加有声有色,形象的反衬更为鲜明。这两句诗是范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实写照。如他率兵筑大顺城,“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接下二句又是一转: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统帅,更是治国的能臣。“平生端有活国计”就是赞扬他的经邦治国的才能,“百不一试”,即还未来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长逝,沉埋九泉了。这两句也是写实。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入为枢密副使,旋为参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称“庆历新政”,但只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败。

  第二段写范纯仁。“两持庆州节”,指1074年(熙宁七年)及1085年(元丰八年)两度为庆州知州。“骐驎地上行”袭用杜甫的诗句“肯使骐驎地上行”(《骢马行》)。骐驎是一种良马,《商君书·画策》:“骐驎騄駬,每一日千里。”驰骋广野的千里马正用以比喻范纯仁。“潭潭”二句写他戍边卫国的雄姿。“潭潭”,深沉宽广,形容他的统帅气度,如卧虎镇边,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边头”一句则写他的惠政:劝民耕桑,抚循百姓,使他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同上段的中间二句一样,这两句也是一个对比:对敌人有卧虎之威,对人民则具长者之仁。“折冲”一句承上经略边事之意而来,是活用成语。《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原指在杯酒言谈之间就能御敌致胜于千里之外,此处用以指范纯仁在边陲远地折冲御侮,应付裕如。但下句一个转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经邦治国之上:范纯仁虽富有军事韬略,但治理国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归结为送别范纯粹,临别赠言,寄以厚望。“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来,衔接极为紧密。“春风”二句描写仪仗之盛、军容之壮,幕下诸将士气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锋芒。王维《观猎》:“风劲充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所谓“射猎”有时常用以指代作战,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照理,顺着此层意思应是希望战绩辉煌,扬威异域。但是诗意又一转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只需对“羌胡”略施教训即可。孙子曾经说过:“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折箠”,即折下策马之杖,语出《后汉书·邓禹传》:“赤眉来东,吾折箠笞之。”诗至最后,宛转地揭出了诗人的期望:不要轻启战端,擅开边衅,守边之道不在于战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边定国。

  至此,就表现出这首诗的立意与匠心了。诗中写韬略,写武功,只是陪衬,安邦治国才是其主旨。所以第一句就极可玩味,“知国如知兵”,“知国”为主,“知兵”为宾,造语精切,绝不可前后颠倒。“知国”是提挈全诗的一个纲。因而一、二段写法相同:先写军事才能,然后一转,落到治国之才。诗入突出父兄的这一共同点,正是希望范德孺继承其业绩,因而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诗意:由诸将的思军功转为期望安边靖国,但这一期望在最后却表达得很委婉曲折。尽管如此,联系上面的笔意可知,如果直白说出,反嫌重复浅露,缺乏蕴藉之致。

  这首送人之作,不写依依借别之情,不作儿女临路之叹,而是发为论道经邦的雄阔慷慨之调,送别意即寓于期望之中。诗人如同在写诗体的史传论赞,雄深雅健,气度不凡。这正表现出黄庭坚以文为诗的特色。这种特色还体现于独特的语言风格方面。他以散文语言入诗,多用虚词斡旋,大量运用典故成语,力盘硬语,造语独特,使诗产生散文一样的气势,好像韩愈写的赠序,浑灏流转。如“敌人”一联,点化成语,别具一种格调,是未经人道之语。“平生”、“折冲”二联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朴茂,“百不一试”连用四个仄声字,奇崛顿挫,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用韵也别具一格。它一反常用的以换韵标志段落的写法,第一段用“名、霆、惊”韵,第三段用“须、枯、胡”韵,中间一段却三换其韵,首联、尾联分别与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韵,中间一联则押仄声的“虎”、“女”。全诗三段,句子安排匀称,而韵律却参差有变。

相关赏析

  这是一篇送人之作。范德孺是范仲淹的第四子,名范纯粹。他在1085年(元丰八年)八月被任命为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知事,此诗则作于1086年(元祐元年)初春。庆州当时为边防重镇,是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前哨,环庆路的辖区,相当今甘肃庆阳、合水、华池等县地。范仲淹和他的第二子范纯仁都曾知庆州,并主持边防军政大事。所以诗就先写范仲淹和范纯仁的雄才大略,作为范德孺的陪衬,并寄离勉励之意,最后才正面写范德孺知庆州,揭出送别之意。全诗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诗一开始就以纵论军国大事的雄健笔调,写出了其父范仲淹的才能、业绩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塞垣草木识威名”,用翻进一层的写法,极写范仲淹的名震边睡。草木为无情之物,原本谈不上识与不识,此时草木都能识,足见其声威之盛。草木尚能如此,人则更不待言。所以透过草木,实是写人。同时这一句也是用典:唐德宗曾对张万福说过:“朕以为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旧唐书·张万福传》)据史载,1040年(康定元年)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第二年,徙知庆州,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他在主政期间,功业卓著,“威德著闻,夷夏耸服,属户蕃部率称曰‘龙图老子’”(《绳水燕谈录》),人称为“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名臣传》)。因而这一句是对他功业威名的高度概括。接着写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敌人开户玩处女”一句用《孙子·九地》语:“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以此形容宋军镇静自着,不露声色。“掩耳不及惊雷霆”,则写迅捷的军事行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里用“惊雷”代替“脱兔”的比喻,表现出黄庭坚对典故的改造与化用。《晋书·石勒载记》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旧唐书·李靖传》也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惊雷”对“处女”,不仅有动静的对比,而且更加有声有色,形象的反衬更为鲜明。这两句诗是范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实写照。如他率兵筑大顺城,“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接下二句又是一转: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统帅,更是治国的能臣。“平生端有活国计”就是赞扬他的经邦治国的才能,“百不一试”,即还未来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长逝,沉埋九泉了。这两句也是写实。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入为枢密副使,旋为参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称“庆历新政”,但只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败。

  第二段写范纯仁。“两持庆州节”,指1074年(熙宁七年)及1085年(元丰八年)两度为庆州知州。“骐驎地上行”袭用杜甫的诗句“肯使骐驎地上行”(《骢马行》)。骐驎是一种良马,《商君书·画策》:“骐驎騄駬,每一日千里。”驰骋广野的千里马正用以比喻范纯仁。“潭潭”二句写他戍边卫国的雄姿。“潭潭”,深沉宽广,形容他的统帅气度,如卧虎镇边,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边头”一句则写他的惠政:劝民耕桑,抚循百姓,使他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同上段的中间二句一样,这两句也是一个对比:对敌人有卧虎之威,对人民则具长者之仁。“折冲”一句承上经略边事之意而来,是活用成语。《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原指在杯酒言谈之间就能御敌致胜于千里之外,此处用以指范纯仁在边陲远地折冲御侮,应付裕如。但下句一个转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经邦治国之上:范纯仁虽富有军事韬略,但治理国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归结为送别范纯粹,临别赠言,寄以厚望。“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来,衔接极为紧密。“春风”二句描写仪仗之盛、军容之壮,幕下诸将士气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锋芒。王维《观猎》:“风劲充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所谓“射猎”有时常用以指代作战,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照理,顺着此层意思应是希望战绩辉煌,扬威异域。但是诗意又一转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只需对“羌胡”略施教训即可。孙子曾经说过:“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折箠”,即折下策马之杖,语出《后汉书·邓禹传》:“赤眉来东,吾折箠笞之。”诗至最后,宛转地揭出了诗人的期望:不要轻启战端,擅开边衅,守边之道不在于战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边定国。

  至此,就表现出这首诗的立意与匠心了。诗中写韬略,写武功,只是陪衬,安邦治国才是其主旨。所以第一句就极可玩味,“知国如知兵”,“知国”为主,“知兵”为宾,造语精切,绝不可前后颠倒。“知国”是提挈全诗的一个纲。因而一、二段写法相同:先写军事才能,然后一转,落到治国之才。诗入突出父兄的这一共同点,正是希望范德孺继承其业绩,因而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诗意:由诸将的思军功转为期望安边靖国,但这一期望在最后却表达得很委婉曲折。尽管如此,联系上面的笔意可知,如果直白说出,反嫌重复浅露,缺乏蕴藉之致。

  这首送人之作,不写依依借别之情,不作儿女临路之叹,而是发为论道经邦的雄阔慷慨之调,送别意即寓于期望之中。诗人如同在写诗体的史传论赞,雄深雅健,气度不凡。这正表现出黄庭坚以文为诗的特色。这种特色还体现于独特的语言风格方面。他以散文语言入诗,多用虚词斡旋,大量运用典故成语,力盘硬语,造语独特,使诗产生散文一样的气势,好像韩愈写的赠序,浑灏流转。如“敌人”一联,点化成语,别具一种格调,是未经人道之语。“平生”、“折冲”二联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朴茂,“百不一试”连用四个仄声字,奇崛顿挫,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用韵也别具一格。它一反常用的以换韵标志段落的写法,第一段用“名、霆、惊”韵,第三段用“须、枯、胡”韵,中间一段却三换其韵,首联、尾联分别与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韵,中间一联则押仄声的“虎”、“女”。全诗三段,句子安排匀称,而韵律却参差有变。

作者介绍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祐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在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世号「苏黄」。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在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词补辑》又从《诗渊》辑得二首。黄庭坚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作诗力求新奇,诗风瘦硬峭拔,也有清新流畅之作,另有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由于他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创作态度严谨,诗中往往表现出超迈的见识和旷达的襟怀,在宋代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但过多地在字句、技巧上下功夫,不免有晦涩生硬之弊。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有的词写得疏宕洒脱,清雅明畅。晚年词风接近苏轼。今存词180多首。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工书法,兼擅行、草,自成风格。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66954.html

上一篇: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下一篇: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