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发布时间:2022-03-04 23:53:41

原文賞析: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
暝色況複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
拼音解讀
mù yè fēn fēn xià ,dōng nán rì yān shuāng 。lín shān xiàng wǎn mù ,tiān hǎi kōng qīng cāng 。
míng sè kuàng fù jiǔ ,qiū shēng yì hé zhǎng 。gū zhōu jiān wēi yuè ,dú yè réng yuè xiāng 。
hán dí duì jīng kǒu ,gù rén zài xiāng yáng 。yǒng sī láo jīn xī ,jiāng hàn yáo xiàng wàng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總體  這首詩是“以詩代書 ”詩人從京口(故城在今江蘇鎮江市)附近揚子江暮秋時節的肅殺景象緩緩寫起,從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獨居越鄉的客愁,進而懷想起遠在湖北襄陽的友人孟浩然。全詩在結構上層層引進,步步深入,讀來如友人晤談,娓娓情深。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作者在對越中揚子江(即長江)暮秋的景色的描寫中寄寓了滞留異鄉的客愁和對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第一部分  全詩大緻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始的“ 木葉紛紛下”到“獨夜仍越鄉”,寫秋江暮景和月夜客思。詩人在與京口遙遙相對的靠揚州那面的長江北岸,他獨自一人,臨江而望,看見經霜後的樹葉紛紛落下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兩句,是采用因果倒裝的手法。東南地勢低濕,暮秋時節霧多霜大,所以樹木的葉子紛紛脫落。這裏逆筆取勢,有力地突出了“木葉紛紛下”這一具有特定含義的秋景,造成蕭瑟氣氛 。“木葉紛紛下”是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作者在“木葉下”三字中嵌以“紛紛”二字 ,突出了落葉之多,這正切近初冬的“暮秋”節候,遣字生動、準确。開始兩句看似信手拈來,實則頗具匠心。接着作者看到,“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傍晚時分 ,長江兩岸林山相依,暮色蒼茫;而江天相接,一片青蒼。兩句中 ,“相”字使林山與暮色融合無間,顯得暮色廣闊無邊 ;“空”字 ,又生動地描繪出了在餘光映照中,江上的空明景像。兩岸與江中,迷茫與空明,構成了一幅極其動人的秋江暮景圖。  前四句都是客觀寫景,通過景語來暗示情緒,後四句,詩人則是把情、景交織在一起來表現,讓感情逐漸顯露出來。“暝色況複久,秋聲亦何長!”作者臨江眺望愈久,暮色愈加濃重,隻聽見江上凄緊的秋風和澎湃的水聲 ,浩大而又蒼涼。“暝色”與“秋聲”,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使人産生愁緒,而“況複久”、“亦何長”的反複感歎 ,更加強了這種愁緒的沉重,詩人的情感直接抒發出來 。“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 。”眺望了很久,才看見月亮從江邊升起,水面漂蕩着一葉孤舟 ,此時更激起了作客越鄉的孤苦愁緒。“微月”,寫出月光在江霧籠罩中,一片朦胧的景象,與孤舟相映,把羁旅之思表達得更爲強烈;而下句中的“仍”字,說明作者駐留已久,獨夜鄉愁,難以忍耐。這四句情景交融,在前四句的基礎上又深入一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逐步變化,爲下文勾起無限的故人之思,作了充分的鋪墊和醞釀。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最後四句,寫對襄陽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它是前八句情、景的必然深化,也是全詩的題旨所在。這四句,作者不斷變換角度和手法,将思友之情,寫得淋漓盡緻。“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詩人在月下吹起笛子,以抒發對故人思念的情懷,然而這笛聲隻有長江對岸的京口聽得到 ,那關山萬裏、遠在湖北襄陽的友人孟浩然是聽不到的。這兩句是從自己方面着筆,寫對襄陽故人的思念。“寒笛”二字,不僅表示夜深天冷,也表明笛聲凄咽,思念故人的愁緒已顯。同時,作者以京口之近反襯襄陽之遠,笛聲難達,情思難傳,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怅惘之情。最後兩句,“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又換了一個角度,從孟浩然對自己的思念着筆,表現江、漢兩地的情思相牽。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賦詩以表達久别後的懷念之情,分處漢水(襄陽在漢水之側)和長江兩地的友人 ,彼此遙望。“詠思勞今夕 ”,表明了孟浩然的詩人身份,而以寫詩來表達相思還透露出文人風雅 ,特别是一個“勞”字,更體現出孟浩然對自己的思念之切。通過寫對方對自己的思念 ,而進一步表現出自己對對方的強烈感情,詩情婉曲而深厚 。“遙相望”三字,還留下了悠遠的餘味 ,詩人仿佛在說,我們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啊!結句如袅袅餘音,留下了無盡的情思。全詩從寫景開始,到情、景交織,再到抒發懷人之情,層層深化而又聯系自然,從容不迫而又變化多姿,充分體現了詩人的藝術技巧。

獨創性  但是,它比短劄還多了一層詩歌所特有的詩情美和聲情美。詩爲五古,在平仄安排上本可随便,但其中如“ 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等,卻與律句較爲接近,大緻對仗,顯得音調和諧。全詩一韻到底,讀來自然流暢;前五韻爲平聲,而最後一韻卻用仄聲,平仄相間,流暢中也有變化 。古詩句法本重散行,但從“林山相晚暮”到“故人在襄陽”八句,每兩句在文字上都大緻對偶,初看好像排律,作古詩而又給人以整饬和謹嚴感,體現了詩人的獨創性。

相關賞析

總體  這首詩是“以詩代書 ”詩人從京口(故城在今江蘇鎮江市)附近揚子江暮秋時節的肅殺景象緩緩寫起,從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獨居越鄉的客愁,進而懷想起遠在湖北襄陽的友人孟浩然。全詩在結構上層層引進,步步深入,讀來如友人晤談,娓娓情深。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作者在對越中揚子江(即長江)暮秋的景色的描寫中寄寓了滞留異鄉的客愁和對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第一部分  全詩大緻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始的“ 木葉紛紛下”到“獨夜仍越鄉”,寫秋江暮景和月夜客思。詩人在與京口遙遙相對的靠揚州那面的長江北岸,他獨自一人,臨江而望,看見經霜後的樹葉紛紛落下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兩句,是采用因果倒裝的手法。東南地勢低濕,暮秋時節霧多霜大,所以樹木的葉子紛紛脫落。這裏逆筆取勢,有力地突出了“木葉紛紛下”這一具有特定含義的秋景,造成蕭瑟氣氛 。“木葉紛紛下”是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作者在“木葉下”三字中嵌以“紛紛”二字 ,突出了落葉之多,這正切近初冬的“暮秋”節候,遣字生動、準确。開始兩句看似信手拈來,實則頗具匠心。接着作者看到,“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傍晚時分 ,長江兩岸林山相依,暮色蒼茫;而江天相接,一片青蒼。兩句中 ,“相”字使林山與暮色融合無間,顯得暮色廣闊無邊 ;“空”字 ,又生動地描繪出了在餘光映照中,江上的空明景像。兩岸與江中,迷茫與空明,構成了一幅極其動人的秋江暮景圖。  前四句都是客觀寫景,通過景語來暗示情緒,後四句,詩人則是把情、景交織在一起來表現,讓感情逐漸顯露出來。“暝色況複久,秋聲亦何長!”作者臨江眺望愈久,暮色愈加濃重,隻聽見江上凄緊的秋風和澎湃的水聲 ,浩大而又蒼涼。“暝色”與“秋聲”,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使人産生愁緒,而“況複久”、“亦何長”的反複感歎 ,更加強了這種愁緒的沉重,詩人的情感直接抒發出來 。“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 。”眺望了很久,才看見月亮從江邊升起,水面漂蕩着一葉孤舟 ,此時更激起了作客越鄉的孤苦愁緒。“微月”,寫出月光在江霧籠罩中,一片朦胧的景象,與孤舟相映,把羁旅之思表達得更爲強烈;而下句中的“仍”字,說明作者駐留已久,獨夜鄉愁,難以忍耐。這四句情景交融,在前四句的基礎上又深入一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逐步變化,爲下文勾起無限的故人之思,作了充分的鋪墊和醞釀。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最後四句,寫對襄陽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它是前八句情、景的必然深化,也是全詩的題旨所在。這四句,作者不斷變換角度和手法,将思友之情,寫得淋漓盡緻。“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詩人在月下吹起笛子,以抒發對故人思念的情懷,然而這笛聲隻有長江對岸的京口聽得到 ,那關山萬裏、遠在湖北襄陽的友人孟浩然是聽不到的。這兩句是從自己方面着筆,寫對襄陽故人的思念。“寒笛”二字,不僅表示夜深天冷,也表明笛聲凄咽,思念故人的愁緒已顯。同時,作者以京口之近反襯襄陽之遠,笛聲難達,情思難傳,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怅惘之情。最後兩句,“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又換了一個角度,從孟浩然對自己的思念着筆,表現江、漢兩地的情思相牽。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賦詩以表達久别後的懷念之情,分處漢水(襄陽在漢水之側)和長江兩地的友人 ,彼此遙望。“詠思勞今夕 ”,表明了孟浩然的詩人身份,而以寫詩來表達相思還透露出文人風雅 ,特别是一個“勞”字,更體現出孟浩然對自己的思念之切。通過寫對方對自己的思念 ,而進一步表現出自己對對方的強烈感情,詩情婉曲而深厚 。“遙相望”三字,還留下了悠遠的餘味 ,詩人仿佛在說,我們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啊!結句如袅袅餘音,留下了無盡的情思。全詩從寫景開始,到情、景交織,再到抒發懷人之情,層層深化而又聯系自然,從容不迫而又變化多姿,充分體現了詩人的藝術技巧。

獨創性  但是,它比短劄還多了一層詩歌所特有的詩情美和聲情美。詩爲五古,在平仄安排上本可随便,但其中如“ 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等,卻與律句較爲接近,大緻對仗,顯得音調和諧。全詩一韻到底,讀來自然流暢;前五韻爲平聲,而最後一韻卻用仄聲,平仄相間,流暢中也有變化 。古詩句法本重散行,但從“林山相晚暮”到“故人在襄陽”八句,每兩句在文字上都大緻對偶,初看好像排律,作古詩而又給人以整饬和謹嚴感,體現了詩人的獨創性。

作者介紹

劉昚虛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盛唐著名詩人。生于開元二年(公元714年)。20歲中進士,22歲參加吏部宏詞科考試,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爲皇太子校勘經史;旋轉崇文館校書郎,爲皇親國戚的子侄們校勘典籍,均爲從九品的小吏。
原文赏析: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拼音解读
mù yè fēn fēn xià ,dōng nán rì yān shuāng 。lín shān xiàng wǎn mù ,tiān hǎi kōng qīng cāng 。
míng sè kuàng fù jiǔ ,qiū shēng yì hé zhǎng 。gū zhōu jiān wēi yuè ,dú yè réng yuè xiāng 。
hán dí duì jīng kǒu ,gù rén zài xiāng yáng 。yǒng sī láo jīn xī ,jiāng hàn yáo xiàng wà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总体  这首诗是“以诗代书 ”诗人从京口(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附近扬子江暮秋时节的肃杀景象缓缓写起,从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独居越乡的客愁,进而怀想起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全诗在结构上层层引进,步步深入,读来如友人晤谈,娓娓情深。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在对越中扬子江(即长江)暮秋的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滞留异乡的客愁和对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一部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的“ 木叶纷纷下”到“独夜仍越乡”,写秋江暮景和月夜客思。诗人在与京口遥遥相对的靠扬州那面的长江北岸,他独自一人,临江而望,看见经霜后的树叶纷纷落下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两句,是采用因果倒装的手法。东南地势低湿,暮秋时节雾多霜大,所以树木的叶子纷纷脱落。这里逆笔取势,有力地突出了“木叶纷纷下”这一具有特定含义的秋景,造成萧瑟气氛 。“木叶纷纷下”是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在“木叶下”三字中嵌以“纷纷”二字 ,突出了落叶之多,这正切近初冬的“暮秋”节候,遣字生动、准确。开始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匠心。接着作者看到,“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傍晚时分 ,长江两岸林山相依,暮色苍茫;而江天相接,一片青苍。两句中 ,“相”字使林山与暮色融合无间,显得暮色广阔无边 ;“空”字 ,又生动地描绘出了在余光映照中,江上的空明景像。两岸与江中,迷茫与空明,构成了一幅极其动人的秋江暮景图。  前四句都是客观写景,通过景语来暗示情绪,后四句,诗人则是把情、景交织在一起表现,让感情逐渐显露出来。“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作者临江眺望愈久,暮色愈加浓重,只听见江上凄紧的秋风和澎湃的水声 ,浩大而又苍凉。“暝色”与“秋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使人产生愁绪,而“况复久”、“亦何长”的反复感叹 ,更加强了这种愁绪的沉重,诗人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眺望了很久,才看见月亮从江边升起,水面漂荡着一叶孤舟 ,此时更激起了作客越乡的孤苦愁绪。“微月”,写出月光在江雾笼罩中,一片朦胧的景象,与孤舟相映,把羁旅之思表达得更为强烈;而下句中的“仍”字,说明作者驻留已久,独夜乡愁,难以忍耐。这四句情景交融,在前四句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逐步变化,为下文勾起无限的故人之思,作了充分的铺垫和酝酿。

第二部  第二部分是最后四句,写对襄阳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它是前八句情、景的必然深化,也是全诗的题旨所在。这四句,作者不断变换角度和手法,将思友之情,写得淋漓尽致。“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诗人在月下吹起笛子,以抒发对故人思念的情怀,然而这笛声只有长江对岸的京口听得到 ,那关山万里、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是听不到的。这两句是从自己方面着笔,写对襄阳故人的思念。“寒笛”二字,不仅表示夜深天冷,也表明笛声凄咽,思念故人的愁绪已显。同时,作者以京口之近反衬襄阳之远,笛声难达,情思难传,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怅惘之情。最后两句,“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又换了一个角度,从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着笔,表现江、汉两地的情思相牵。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赋诗以表达久别后的怀念之情,分处汉水(襄阳在汉水之侧)和长江两地的友人 ,彼此遥望。“咏思劳今夕 ”,表明了孟浩然的诗人身份,而以写诗来表达相思还透露出文人风雅 ,特别是一个“劳”字,更体现出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之切。通过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 ,而进一步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的强烈感情,诗情婉曲而深厚 。“遥相望”三字,还留下了悠远的余味 ,诗人仿佛在说,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啊!结句如袅袅余音,留下了无尽的情思。全诗从写景开始,到情、景交织,再到抒发怀人之情,层层深化而又联系自然,从容不迫而又变化多姿,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技巧

独创性  但是,它比短札还多了一层诗歌所特有的诗情美和声情美。诗为五古,在平仄安排上本可随便,但其中如“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等,却与律句较为接近,大致对仗,显得音调和谐。全诗一韵到底,读来自然流畅;前五韵为平声,而最后一韵却用仄声,平仄相间,流畅中也有变化 。古诗句法本重散行,但从“林山相晚暮”到“故人在襄阳”八句,每两句在文字上都大致对偶,初看好像排律,作古诗而又给人以整饬和谨严感,体现了诗人的独创性。

相关赏析

总体  这首诗是“以诗代书 ”诗人从京口(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附近扬子江暮秋时节的肃杀景象缓缓写起,从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独居越乡的客愁,进而怀想起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全诗在结构上层层引进,步步深入,读来如友人晤谈,娓娓情深。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在对越中扬子江(即长江)暮秋的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滞留异乡的客愁和对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第一部分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的“ 木叶纷纷下”到“独夜仍越乡”,写秋江暮景和月夜客思。诗人在与京口遥遥相对的靠扬州那面的长江北岸,他独自一人,临江而望,看见经霜后的树叶纷纷落下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两句,是采用因果倒装的手法。东南地势低湿,暮秋时节雾多霜大,所以树木的叶子纷纷脱落。这里逆笔取势,有力地突出了“木叶纷纷下”这一具有特定含义的秋景,造成萧瑟气氛 。“木叶纷纷下”是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在“木叶下”三字中嵌以“纷纷”二字 ,突出了落叶之多,这正切近初冬的“暮秋”节候,遣字生动、准确。开始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匠心。接着作者看到,“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傍晚时分 ,长江两岸林山相依,暮色苍茫;而江天相接,一片青苍。两句中 ,“相”字使林山与暮色融合无间,显得暮色广阔无边 ;“空”字 ,又生动地描绘出了在余光映照中,江上的空明景像。两岸与江中,迷茫与空明,构成了一幅极其动人的秋江暮景图。  前四句都是客观写景,通过景语来暗示情绪,后四句,诗人则是把情、景交织在一起来表现,让感情逐渐显露出来。“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作者临江眺望愈久,暮色愈加浓重,只听见江上凄紧的秋风和澎湃的水声 ,浩大而又苍凉。“暝色”与“秋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使人产生愁绪,而“况复久”、“亦何长”的反复感叹 ,更加强了这种愁绪的沉重,诗人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眺望了很久,才看见月亮从江边升起,水面漂荡着一叶孤舟 ,此时更激起了作客越乡的孤苦愁绪。“微月”,写出月光在江雾笼罩中,一片朦胧的景象,与孤舟相映,把羁旅之思表达得更为强烈;而下句中的“仍”字,说明作者驻留已久,独夜乡愁,难以忍耐。这四句情景交融,在前四句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逐步变化,为下文勾起无限的故人之思,作了充分的铺垫和酝酿。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最后四句,写对襄阳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它是前八句情、景的必然深化,也是全诗的题旨所在。这四句,作者不断变换角度和手法,将思友之情,写得淋漓尽致。“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诗人在月下吹起笛子,以抒发对故人思念的情怀,然而这笛声只有长江对岸的京口听得到 ,那关山万里、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是听不到的。这两句是从自己方面着笔,写对襄阳故人的思念。“寒笛”二字,不仅表示夜深天冷,也表明笛声凄咽,思念故人的愁绪已显。同时,作者以京口之近反衬襄阳之远,笛声难达,情思难传,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怅惘之情。最后两句,“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又换了一个角度,从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着笔,表现江、汉两地的情思相牵。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赋诗以表达久别后的怀念之情,分处汉水(襄阳在汉水之侧)和长江两地的友人 ,彼此遥望。“咏思劳今夕 ”,表明了孟浩然的诗人身份,而以写诗来表达相思还透露出文人风雅 ,特别是一个“劳”字,更体现出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之切。通过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 ,而进一步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的强烈感情,诗情婉曲而深厚 。“遥相望”三字,还留下了悠远的余味 ,诗人仿佛在说,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啊!结句如袅袅余音,留下了无尽的情思。全诗从写景开始,到情、景交织,再到抒发怀人之情,层层深化而又联系自然,从容不迫而又变化多姿,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技巧。

独创性  但是,它比短札还多了一层诗歌所特有的诗情美和声情美。诗为五古,在平仄安排上本可随便,但其中如“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等,却与律句较为接近,大致对仗,显得音调和谐。全诗一韵到底,读来自然流畅;前五韵为平声,而最后一韵却用仄声,平仄相间,流畅中也有变化 。古诗句法本重散行,但从“林山相晚暮”到“故人在襄阳”八句,每两句在文字上都大致对偶,初看好像排律,作古诗而又给人以整饬和谨严感,体现了诗人的独创性。

作者介绍

刘昚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盛唐著名诗人。生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为皇太子校勘经史;旋转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均为从九品的小吏。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67123.html

上一篇:相思一夜多少情

下一篇: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