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发布时间:2022-05-03 07:13:36

原文賞析:
寝迹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
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勁氣侵襟袖,箪瓢謝屢設。
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
曆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
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
平津苟不由,栖遲讵爲拙!
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别?
拼音解讀
qǐn jì héng mén xià ,miǎo yǔ shì xiàng jué 。
gù pàn mò shuí zhī ,jīng fēi zhòu cháng bì 。
qī qī suì mù fēng ,yì yì jīng rì xuě
qīng ěr wú xī shēng ,zài mù hào yǐ jié 。
jìn qì qīn jīn xiù ,dān piáo xiè lǚ shè 。
xiāo suǒ kōng yǔ zhōng ,le wú yī kě yuè !
lì lǎn qiān zǎi shū ,shí shí jiàn yí liè 。
gāo cāo fēi suǒ pān ,miù dé gù qióng jiē 。
píng jīn gǒu bú yóu ,qī chí jù wéi zhuō !
jì yì yī yán wài ,zī qì shuí néng bié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題中的癸卯歲,是公元403年(晉安帝元興二年),陶淵明三十九歲。先二年,公元401年(安帝隆安五年),淵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憂歸家。這首詩即丁憂家居時之作。敬遠是淵明的同祖弟,其母與淵明的母親又爲姐妹;先淵明卒,淵明有文祭他。文中可見兩人饑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淵明這首詩借贈敬遠以自抒情懷。作詩當月,桓玄篡晉稱楚,把晉安帝遷禁在淵明的故鄉尋陽。這是一場政治上的大變局,詩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淵明不是對于世事無所動心的人,但處在當時東晉統治階級自相争奪嚴重的險惡環境中,他隻能強作忘情,自求解脫。解脫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窮之節,融道家的居高觀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沒是非。

  “寝迹”四句,寫自己隐居家中,銷聲匿迹,與世隔絕,四顧沒有知己,隻好白天把“荊扉”(柴門)長閉。“寝迹衡門(指陋室)”,并不是淵明本懷消極,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與世絕”,實際是“絕”不了的;“邈”更難說,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尋陽。複雜的情懷,堅苦的節操,“莫誰知”倒是真的,就詩篇來說,隻把敬遠除外。這四句轉折頗多,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爲:“一意一轉,曲折盡緻”。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寫景。景有“凄凄”之風,“翳翳”之雪。“凄凄”來自“歲暮”,“翳翳”由于“經日”,輕淡中字字貼實。四句中由風引起雪,寫雪是重點,故風隻一句,雪有三句。“傾耳”二句,千古傳誦,羅大經《鶴林玉露》說:“隻十字,而雪之輕白虛潔盡在是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說:“真覺《雪賦》一篇,徒爲辭費。”《采菽堂古詩選》說:“寫風雪得神。”其妙處在輕淡之至,不但全無雕刻之迹,并且也無雕刻之意,落筆自然而興象精微,聲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見“工”之“工”,較後人一意鋪張和雕刻,能以少許勝多許。“勁氣”四句,緊承風雪叙事:寫寒氣侵衣,飲食不足,屋宇空洞蕭條,沒有什麽可娛悅的。一“勁”字備見凜冽之狀;“謝屢設”三字,以婉曲诙諧之筆寫窮困,尤饒達觀情趣;“了無”撇掃之詞,束上啓下。“曆覽”八句,議論作結:屋内外一片嚴寒(暗包政治氣候),事無“可悅”,唯一的排遣和安慰,隻有借讀“千載書”,學習古代高人志士的“遺烈”;“遺烈”兩字,偶露激情。“高操”兩句,又出以诙諧,掩抑激情。有人說這是諷刺當時受桓玄下诏褒揚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實際上還包含作者不願爲司馬氏與桓氏的争奪而去殉“臣節”的意思;假高、愚忠,俱不屑爲。“固窮”自守,本無以此鳴高之意,故自嘲此節爲“謬得”。诙諧中表現了堅貞與超脫的結合,正是前面說的對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與結合:是非不昧,節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仕進的“平津”(坦途)既不願再走,那麽困守“衡門”,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說“高”,又說“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寄意”二句,才寫到贈詩敬遠的事,說“寄意”于“言外”,隻有敬遠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歸結詩題,又露感慨。黃文煥《陶詩析義》說這八句,轉折變化,如“層波叠浪”,庶幾近之;但更應該說這“層波叠浪”表面上竟能呈現爲一片甯靜的漣漪。

  此詩前半叙事、寫景,後半議論,俱以情滲透其中。盡管事寫得很簡潔,景寫得傳神入化,議論很多;但終以情爲主,而情偏沒有直接表露。把悲憤沉痛和堅強,變成閑淡樂觀和诙諧,把層波叠浪變爲定流清水,陶詩的意境,自然達到了極頂的深厚和醇美。

相關賞析

  題中的癸卯歲,是公元403年(晉安帝元興二年),陶淵明三十九歲。先二年,公元401年(安帝隆安五年),淵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憂歸家。這首詩即丁憂家居時之作。敬遠是淵明的同祖弟,其母與淵明的母親又爲姐妹;先淵明卒,淵明有文祭他。文中可見兩人饑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淵明這首詩借贈敬遠以自抒情懷。作詩當月,桓玄篡晉稱楚,把晉安帝遷禁在淵明的故鄉尋陽。這是一場政治上的大變局,詩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淵明不是對于世事無所動心的人,但處在當時東晉統治階級自相争奪嚴重的險惡環境中,他隻能強作忘情,自求解脫。解脫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窮之節,融道家的居高觀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沒是非。

  “寝迹”四句,寫自己隐居家中,銷聲匿迹,與世隔絕,四顧沒有知己,隻好白天把“荊扉”(柴門)長閉。“寝迹衡門(指陋室)”,并不是淵明本懷消極,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與世絕”,實際是“絕”不了的;“邈”更難說,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尋陽。複雜的情懷,堅苦的節操,“莫誰知”倒是真的,就詩篇來說,隻把敬遠除外。這四句轉折頗多,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爲:“一意一轉,曲折盡緻”。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寫景。景有“凄凄”之風,“翳翳”之雪。“凄凄”來自“歲暮”,“翳翳”由于“經日”,輕淡中字字貼實。四句中由風引起雪,寫雪是重點,故風隻一句,雪有三句。“傾耳”二句,千古傳誦,羅大經《鶴林玉露》說:“隻十字,而雪之輕白虛潔盡在是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說:“真覺《雪賦》一篇,徒爲辭費。”《采菽堂古詩選》說:“寫風雪得神。”其妙處在輕淡之至,不但全無雕刻之迹,并且也無雕刻之意,落筆自然而興象精微,聲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見“工”之“工”,較後人一意鋪張和雕刻,能以少許勝多許。“勁氣”四句,緊承風雪叙事:寫寒氣侵衣,飲食不足,屋宇空洞蕭條,沒有什麽可娛悅的。一“勁”字備見凜冽之狀;“謝屢設”三字,以婉曲诙諧之筆寫窮困,尤饒達觀情趣;“了無”撇掃之詞,束上啓下。“曆覽”八句,議論作結:屋内外一片嚴寒(暗包政治氣候),事無“可悅”,唯一的排遣和安慰,隻有借讀“千載書”,學習古代高人志士的“遺烈”;“遺烈”兩字,偶露激情。“高操”兩句,又出以诙諧,掩抑激情。有人說這是諷刺當時受桓玄下诏褒揚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實際上還包含作者不願爲司馬氏與桓氏的争奪而去殉“臣節”的意思;假高、愚忠,俱不屑爲。“固窮”自守,本無以此鳴高之意,故自嘲此節爲“謬得”。诙諧中表現了堅貞與超脫的結合,正是前面說的對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與結合:是非不昧,節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仕進的“平津”(坦途)既不願再走,那麽困守“衡門”,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說“高”,又說“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寄意”二句,才寫到贈詩敬遠的事,說“寄意”于“言外”,隻有敬遠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歸結詩題,又露感慨。黃文煥《陶詩析義》說這八句,轉折變化,如“層波叠浪”,庶幾近之;但更應該說這“層波叠浪”表面上竟能呈現爲一片甯靜的漣漪。

  此詩前半叙事、寫景,後半議論,俱以情滲透其中。盡管事寫得很簡潔,景寫得傳神入化,議論很多;但終以情爲主,而情偏沒有直接表露。把悲憤沉痛和堅強,變成閑淡樂觀和诙諧,把層波叠浪變爲定流清水,陶詩的意境,自然達到了極頂的深厚和醇美。

作者介紹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大詩人。他出身于一個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過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外祖孟嘉做過征西大将軍。不過到了他的時代,家境已經衰落,所以他一生過着窮困的生活。他處在一個晉、宋易代的時期,政治的黑暗,階級鬥争的尖銳,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響着他。他青年時期懷有大志,但是後來和黑暗現實一接觸,便使這種思想發生了變化。中年時期爲饑寒所迫,曾做過幾任小官。晚年時期完全過着躬耕的生活。陶淵明的作品,現存的有詩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辭賦兩篇。其中成就高的是描寫田園生活的詩歌,即所謂「田園詩」。這些詩歌反映了他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反映了他對污濁現實的憎惡和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的熱愛。正象魯迅所說:「可見他于世事也并沒有遺忘和冷淡」(《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他不但有「悠然見南山」的一面,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他歌詠了那些曆史上和神話傳說中失敗而不屈的英雄,贊揚了那些壯烈犧牲的人物。當然,他的作品也明顯流露了消極的樂天知命和人生無常的思想,也流露了一些頹廢沒落情緒。他的詩的風格平淡、自然,語言簡潔、含蓄,渾厚而富有意境,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獨具特色。陶淵明作品的注本,今存較早的本子是宋刊巾箱本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另外,有比較最通行的本子是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
原文赏析: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拼音解读
qǐn jì héng mén xià ,miǎo yǔ shì xiàng jué 。
gù pàn mò shuí zhī ,jīng fēi zhòu cháng bì 。
qī qī suì mù fēng ,yì yì jīng rì xuě
qīng ěr wú xī shēng ,zài mù hào yǐ jié 。
jìn qì qīn jīn xiù ,dān piáo xiè lǚ shè 。
xiāo suǒ kōng yǔ zhōng ,le wú yī kě yuè !
lì lǎn qiān zǎi shū ,shí shí jiàn yí liè 。
gāo cāo fēi suǒ pān ,miù dé gù qióng jiē 。
píng jīn gǒu bú yóu ,qī chí jù wéi zhuō !
jì yì yī yán wài ,zī qì shuí néng bié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题中的癸卯岁,是公元403年(晋安帝元兴二年),陶渊明三十九岁。先二年,公元401年(安帝隆安五年),渊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忧归家。这首诗即丁忧家居时之作。敬远是渊明的同祖弟,其母与渊明的母亲又为姐妹;先渊明卒,渊明有文祭他。文中可见两人饥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渊明这首诗借赠敬远以自抒情怀。作诗当月,桓玄篡晋称楚,把晋安帝迁禁在渊明的故乡寻阳。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大变局,诗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柴门)长闭。“寝迹衡门(指陋室)”,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寻阳。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这四句转折颇多,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为:“一意一转,曲折尽致”。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写景。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贴实。四句中由风引起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倾耳”二句,千古传诵,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只十字,而雪之轻白虚洁尽在是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说:“真觉《雪赋》一篇,徒为辞费。”《采菽堂古诗选》说:“写风雪得神。”其妙处在轻淡之至,不但全无雕刻之迹,并且也无雕刻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后人一意铺张和雕刻,能以少许胜多许。“劲气”四句,紧承风雪叙事:写寒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什么可娱悦的。一“劲”字备见凛冽之状;“谢屡设”三字,以婉曲诙谐之笔写穷困,尤饶达观情趣;“了无”撇扫之词,束上启下。“历览”八句,议论作结:屋内外一片严寒(暗包政治气候),事无“可悦”,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读“千载书”,学习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遗烈”两字,偶露激情。“高操”两句,又出以诙谐,掩抑激情。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实际上还包含作者不愿为司马氏与桓氏的争夺而去殉“臣节”的意思;假高、愚忠,俱不屑为。“固穷”自守,本无以此鸣高之意,故自嘲此节为“谬得”。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说的对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是非不昧,节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仕进的“平津”(坦途)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门”,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说“高”,又说“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寄意”二句,才写到赠诗敬远的事,说“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慨。黄文焕《陶诗析义》说这八句,转折变化,如“层波迭浪”,庶几近之;但更应该说这“层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现为一片宁静的涟漪。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尽管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表露。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相关赏析

  题中的癸卯岁,是公元403年(晋安帝元兴二年),陶渊明三十九岁。先二年,公元401年(安帝隆安五年),渊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忧归家。这首诗即丁忧家居时之作。敬远是渊明的同祖弟,其母与渊明的母亲又为姐妹;先渊明卒,渊明有文祭他。文中可见两人饥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渊明这首诗借赠敬远以自抒情怀。作诗当月,桓玄篡晋称楚,把晋安帝迁禁在渊明的故乡寻阳。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大变局,诗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柴门)长闭。“寝迹衡门(指陋室)”,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寻阳。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这四句转折颇多,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为:“一意一转,曲折尽致”。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写景。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贴实。四句中由风引起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倾耳”二句,千古传诵,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只十字,而雪之轻白虚洁尽在是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说:“真觉《雪赋》一篇,徒为辞费。”《采菽堂古诗选》说:“写风雪得神。”其妙处在轻淡之至,不但全无雕刻之迹,并且也无雕刻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后人一意铺张和雕刻,能以少许胜多许。“劲气”四句,紧承风雪叙事:写寒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什么可娱悦的。一“劲”字备见凛冽之状;“谢屡设”三字,以婉曲诙谐之笔写穷困,尤饶达观情趣;“了无”撇扫之词,束上启下。“历览”八句,议论作结:屋内外一片严寒(暗包政治气候),事无“可悦”,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读“千载书”,学习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遗烈”两字,偶露激情。“高操”两句,又出以诙谐,掩抑激情。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实际上还包含作者不愿为司马氏与桓氏的争夺而去殉“臣节”的意思;假高、愚忠,俱不屑为。“固穷”自守,本无以此鸣高之意,故自嘲此节为“谬得”。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说的对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是非不昧,节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仕进的“平津”(坦途)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门”,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说“高”,又说“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寄意”二句,才写到赠诗敬远的事,说“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慨。黄文焕《陶诗析义》说这八句,转折变化,如“层波迭浪”,庶几近之;但更应该说这“层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现为一片宁静的涟漪。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尽管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表露。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作者介绍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便使这种思想发生了变化。中年时期为饥寒所迫,曾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时期完全过着躬耕的生活。陶渊明的作品,现存的有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两篇。其中成就高的是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即所谓「田园诗」。这些诗歌反映了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反映了他对污浊现实的憎恶和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正象鲁迅所说:「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他歌咏了那些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失败而不屈的英雄,赞扬了那些壮烈牺牲的人物。当然,他的作品也明显流露了消极的乐天知命和人生无常的思想,也流露了一些颓废没落情绪。他的诗的风格平淡、自然,语言简洁、含蓄,浑厚而富有意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陶渊明作品的注本,今存较早的本子是宋刊巾箱本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另外,有比较最通行的本子是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95994.html

上一篇: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下一篇: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