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诗文

《落日怅望》

发布时间:2023-02-04 07:26:34

落日怅望 - 馬戴
孤雲與歸鳥,千裏片時間。
念我一何滞,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色隐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顔。【注釋】:
  沈德潛評此詩雲:“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雲軒鶴立雞群矣。”(《唐詩别裁》)這裏所說的“意”,是指詩的思想感情,全詩以鄉愁爲主題,曲折地表現了詩人的坎坷不遇,而不顯得衰飒;所謂“格”,主要地是指謀篇布局方面的藝術技巧。這首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說就是:情景分寫。情與景,是抒情詩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許多優秀詩作的重要藝術手段。然而此詩用情景分寫之法,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開頭二句寫詩人在黃昏日落之時,滿懷惆怅地遙望鄉關,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仰視所見的景物:“孤雲與歸鳥,千裏片時間。”晚雲孤飛于天際,歸鳥投宿于林間,憑着它們有形和無形的羽翼,雖有千裏之遠也片時可達。詩以“千裏”與“片時”作強烈比照,寫出雲、鳥的自由無礙和飛行之速;但是,這絕不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詩人“怅望”所見,而且這種景物又是觸發詩人情思的契機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辭家久未還。”原來,詩人久客異地,他的鄉關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積在胸中了。因此,颔聯由外界景物的描繪自然地轉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發,不言惆怅而滿紙生愁,不言歸心似箭而實際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寫情之後,頸聯又變換筆墨寫景,景物描寫不但切合詩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遠,層次分明。夕陽從近處的樹梢往下沉落,它的餘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紅,象野火在遠遠的秋山上燃燒,漸漸地隐沒在山的後面。“入”字寫出夕照的逐漸暗淡,也表明了詩人伫望之久,憶念之殷。不僅如此,這種夕陽西下餘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詩人的鄉愁,而且更深一層地觸發了詩人内心深處感時傷逝的情緒。客中久滞,漸老歲華;日暮登臨,益添愁思,徘徊水邊,不敢臨流照影,恐怕照見自己顔貌非複平昔而心驚。其實詩人何嘗不知自己容顔漸老,其所以“臨水不敢照”者,怕一見一生悲,又增怅悶耳。“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顔!”尾聯充溢着一種惆怅落寞的心緒,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餘音。

  情景分寫确是此詩謀篇布局上的一個特點。這種寫法,對于這首詩來說,究竟起什麽特殊藝術效果呢?細細玩味,是頗見匠心的。全篇是寫“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就被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前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顯示出情緒的發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詩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雲與歸鳥,千裏片時間。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辭家久未還。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顔。”如此前半景後半情,也是通常寫法,但顯得稍平,沒有上述那種層層遞進、曲達其意的好處。而“宿鳥歸飛急”引起歸心似箭,緊接“辭家久未還”雲雲,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裏片時)與遲(久留滞)對比,所以是“起得超脫,接得渾勁”(見《瀛奎律髓》紀批)。如改成前半景後半情格局(如上述),則又失去這層好處。

  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指出:“詩有情有景,且以律詩淺言之,四句兩聯,必須情景互換,方不複沓。”他所說的“情景互換”,就是“情景分寫”。當然,這種分寫絕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共同構成詩的永不凋敝的美。馬戴這一首望鄉之曲就是這樣,它的樂音越過一千多年的曆史長河遙遙傳來,至今仍然能挑響我們心中的弦索。

  (李元洛)【作品評述落日怅望
孤雲與歸鳥,千裏片時間。
念我一何滞,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色隐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顔。

以上就是《落日怅望》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落日怅望 -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注释】: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究竟起什么特殊艺术效果呢?细细玩味,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我们心中的弦索。

  (李元洛)【作品评述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以上就是《落日怅望》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谢叔子阳丈惠诗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长恨歌》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登二妃庙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落日怅望》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25238.html

上一篇:《谒文公上方》

下一篇:《杂曲歌辞·塞姑》

古诗文相关文章
更多古诗文文章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