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发布时间:2022-09-30 07:14:57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會遇,同翦燈語。積藓殘碑,零圭斷璧,重拂人間塵土。霜紅罷舞。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
jì liáo xī chuāng jiǔ zuò ,gù rén qiān huì yù ,tóng jiǎn dēng yǔ 。jī xiǎn cán bēi ,líng guī duàn bì ,zhòng fú rén jiān chén tǔ 。shuāng hóng bà wǔ 。màn shān sè qīng qīng ,wù cháo yān mù 。àn suǒ chūn chuán ,huà qí xuān sài gǔ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與同人相比,吳文英的詞被認爲是“晦澀難懂”。其原因有二:其一于叙寫方面往往将時間與空間交錯雜揉,其二于修辭方面往往但憑一己直覺加之喜歡用生僻典故,遂使一般讀者驟讀之下不能體會其意旨之所在。但若仔細加以研讀,尋得入門之途徑,便可發現吳詞在“雕缋滿眼”、“晦澀”“堆砌”的外表下,确有一片“靈氣行乎其間”,而且“立意”之“高”,“取徑”之“遠”,也是确有一份“奇思壯采”。
馮深居,名去非,南宋理宗寶祐年間曾爲宗學谕,因爲與當時的權臣丁大全交惡被免官。與吳文英交往頗深。因此,這首詞中頗有言外之深意存焉,這由馮氏之爲人及其與吳文英之交誼可以推知禹陵則爲夏禹之陵,在浙江紹興縣東南之會稽山。在吳文英家鄉附近。所以吳氏對禹陵之古迹名勝懷有一種感情也是可以想見的。何況夏禹王是一位憂民治水、功績卓著的先王。而南宋的理宗時期則任用權佞,國事維艱,感今懷古,吳文英在與馮深居同登禹陵之際,自當有無限滄桑感喟。所以一開端便以“三千年事殘鴉外”七個字,把讀者引進蒼茫古遠的意界。所謂“三千年”者,蓋自夏禹之世至南宋理宗之世。固已實有三千數百年之久。又“三”字與“千”之字之數目,在直感上亦足以予讀者一種久遠無極之感。而“三千年”之下又加一個“事”字,則千古興亡故事,乃大有紛至沓來之勢矣。而又繼之“殘鴉外”三個字,就“殘鴉”而言,當登臨時之所見。昔杜牧《登樂遊原》詩有句雲“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此正爲“殘鴉”二字賦予人的感受。至于“外”字,則歐陽修《踏莎行》詞有句雲“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夢窗此詞而言,則是殘鴉蹤影之隐沒固已在長空澹澹之盡頭,而三千年往事銷沉則更在殘鴉孤影外,于是時間與空間,往昔與當前乃于此七字之中結成一片,蒼涼寥漠之感,頓向讀者侵逼包籠而來。
禹王不複生,前功不可尋,猶如殘鴉影沒,天地蒼茫,然則何地可爲托身之所乎。故繼雲“無言倦憑秋樹”也。語有之雲“予欲無言”;又曰“夫複何言”。其所以“無言”者,正自有無窮不忍明言、不可盡言之痛也。然則此時之登臨,于追懷感慨之餘,唯“倦憑秋樹”而已。此處著一“倦”字,自可由登臨之勞倦而來,然而此句緊承首句“三千年事”之下,則其所負荷者,亦有千古人類于此憂患勞生中所感受之疲弊也。而其所憑倚者,則惟有此一蕭瑟凋零之秋樹而已。人生至此,更複何言?故曰“無言”也。其下繼雲“逝水移川,高陵變谷,那識當時神禹”,乃與首一句之“三千年事”相應,故知其“倦憑秋樹”之時,必正兼有此三千年之滄桑感在也。禹王宏願偉力,然而其當年孜孜是矻矻所疏鑿,欲以垂悠悠萬世之功者,其往迹乃竟谷變川移、一毫而不可識矣,故曰“那識當時神禹”。三千年事,無限滄桑,而河清難俟,世變如斯,則夢窗之所慨者,又何止逝水、高陵而已哉。
以下陡接“幽雲怪雨,翠蓱濕空梁,夜深飛去”三句,此三句是據傳說用典。夫“梁”者,固當禹廟之梁。據《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載雲:“禹廟在會稽山禹陵側。”又雲:“梅梁,在禹廟。梁時修廟,忽風雨飄一梁至,乃梅梁也。”又引《四明圖經》:“鄞縣大梅山頂有梅才,伐爲會稽禹廟之梁。張僧繇畫龍于其上,夜或風雨,飛入鏡湖與龍鬥。後人見梁上水淋漓,始駭異之,以鐵索鎖于柱。然今所存乃他木,猶絆以鐵索,存故事耳。”“蓱”字原與“萍”字相通,然而“萍”乃水中植物,梁上何得有“萍?《一統志》及《四明圖經》載,傳說禹廟之梁有水中之萍藻,此萍藻爲飛入鏡湖之梁上之神龍所沾帶之鏡湖之萍藻。是此數句,乃正寫禹廟梁上神龍于風雨中“飛入鏡湖與龍鬥”,“比複歸,水草被其上”之一段神話傳聞也。而夢窗之用字造句,則極盡光怪陸離之能事。蓋“翠蓱濕空梁”一句,原當爲神梁化龍飛返以後之現象,而次句“夜深飛去”發生于神梁化龍之前;而夢窗卻将時間因果倒置,又用一不常見之“蓱”字以代習用之“萍”字。夫“蓱”與“萍”二字雖通用,然而一則用險僻字更增幽怪之感,二則“蓱”字又可使人聯想《楚辭·天問》“蓱號起雨”一句,于是又有“幽雲怪雨”一時驚起之意。總之,前幾句給人一種渺茫懷古之思與恍惚幽怪之感,使讀者對此充滿神話色彩之古廟生出無窮之想像。
後二句,則又由眼前景物寄慨。曰“雁起青天”,形象色彩極其鮮明,此景必爲白晝而非黑夜所見,然後知前三句“夜深”雲雲者,全爲作者憑空想象也。而此句“雁起青天”四字,乃又就眼前景物以興發無限今古蒼茫之慨,故繼之雲“數行書似舊藏處”也。據《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載:“石匮山,在府城東南一十五裏,山形如匮。相傳禹治水畢,藏書于此。”然而遠古荒忽,傳聞悠邈,惟于青天雁起之處,想像其藏書之地耳。而雁陣之飛,其排列有如書上之文字,在夢窗《高陽台·豐樂樓》一詞中,即有“山色誰題,樓前有雁斜書”一句可以爲證。是則三千年前藏書之說固已渺不可尋;眼前所見者,惟青天外之斜飛雁陣之說而已。世異時移滄海桑田,正與開端“三千年事殘鴉外”及“那識當時神禹”諸句遙遙相應,而予讀者以無窮怅惘追思之感慨。以上前半阕全以“登禹陵”之所見所想爲主。
後半阕“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會遇,同翦燈語”,始寫入馮深居,呼應題面“與馮深居”四字。此三句詞,乃化用李義山《夜雨寄北》“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之詩句,自無可疑。夢窗乃于開端即著以“寂寥”二字,又接以“久坐”二字,其所以久坐不寐之故,正緣于此一片寂寥之感耳。昔杜甫《羌村》詩有句雲:“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夢窗于“寂寥西窗久坐”之下,乃接雲“故人悭會遇,同翦燈語”;此三句,一氣貫下,全寫寂寥人世今昔離别之悲。
以下陡接“積藓殘碑,零圭斷璧,重拂人間塵土”三句,初觀之,此三句似以前三句全然不相銜接,然而此種常人以爲晦澀不通之處,正是夢窗詞之特色所在。蓋夢窗詞往往以直感爲其連貫之脈絡,極難以理性分析說明。茲就其所用之故實而言,所謂“積藓殘碑”者,楊鐵夫《箋釋》以爲“碑指窆石言”,引《金石萃編》雲:“禹葬會稽,取石爲窆石,石本無字,高五尺,形如秤錘,蓋禹葬時下棺之豐碑。”據《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載:“窆石,在禹陵。舊經雲:禹葬會稽山,取此石爲窆,上有古隸,不可讀,今以亭覆之。”由此知楊氏《箋釋》以碑指窆石之說确實可信。昔李白《襄陽歌》雲:“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古碑羊公一征古碑材,龜頭剝落生莓苔”。自晉之羊祜迄唐之李白,不過四百餘年,而太白所見羊公碑下之石龜,已剝落而生莓苔矣。然則自夏禹以至夢窗,其爲時已有三千餘年,則其窆石之早已莓苔遍布,斷裂斑剝,固屬理所當然者矣。著一“積”字,足見苔藓之厚,令人歎曆年之久;著一“殘”字,又足見其圮毀之甚,令人興睹物之悲。而其發人悲慨者,尚不僅此也,因又繼之以“零圭斷璧”雲雲。夫圭璧者,原爲古代侯王朝會祭祀所用,而著一“零”字,著一“斷”字,零落斷裂,無限荒涼,禹王之功績無尋,英靈何在?隻有古物殘存,供人憑吊而已。故繼之雲:“重拂人間塵土。”于是前所舉人之積藓殘碑,與夫零斷圭璧,乃盡在夢窗親手摩挲憑吊中矣。“拂”字上更著一“重”字,有無限低徊往複多情憑吊之意,其滿腹懷思,一腔深慨,已在言外。
後半阙開端先寫夜間故人燈下之晤對;然後陡接“積藓殘碑”三句,又回至日間之登臨。全不作層次分明之叙述與交代。蓋殘碑斷璧之實物,雖在白晝登臨之陵廟之上,而殘碑斷璧之哀感,則正在深宵共語者之深心之内也。夫以“悭”于“會遇”之故人,于“翦燈”夜“語”之際,念及年華之不返、往事之難尋,其心中固早有此一份類似斷璧殘碑之哀感在也。故其下乃接雲:“重拂人間塵土。”“塵土”不但指物質上之塵土,同時兼指人世間之種種塵勞污染而言。然而在記憶之中,這世間塵土不過如塵封之斷璧殘碑而已。“于是世間之事融會于三千年曆史之中;而曆史,亦融會于一己人事之中。此種時空交揉之寫法,正爲夢窗特長之所在也。
其後“霜紅罷舞,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三句,又以浪漫筆調,另辟新境。自情感之中跳出,别從景物着筆,而以“霜紅”句,隐隐與開端次句之“秋樹”相呼應。彼經霜之葉,其生命固已無多,竟仍能飾以紅色、弄以舞姿;惟此紅而舞者,亦何能更爲久長,瞬臨罷舞,是終将亦歸于空滅無有而已。故曰“霜紅罷舞”。此一無常變滅之悲,而夢窗竟寫得如此哀豔凄迷。又繼之雲“山色青青,霧朝煙暮”,則其不變者也。又于其上著一“漫”字。“漫”字有任随、任由之口氣,其意若謂霜紅罷舞之後,任随山色青青于霧朝煙暮之中。逝者長已矣,而人世久長,其間有無窮滄桑之感。夢窗運筆之妙、托意之遠,于此可見。
結二句“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初觀之,不免有突兀之感。蓋前此所言,如“秋樹”,如“霜紅”,明明皆爲秋日景色;而此句竟然于承接時突然著一“春”字以爲籠罩之筆。蓋開端之“倦憑秋樹”,乃當日之實景;至于“霜紅罷舞”,則已不僅當日之所見,而是包容秋季之全部變化于其中;至于“山色青青”,則更透出暮往朝來、時移節替之意。秋去冬來,冬殘春至,年年春日之際,于此山前都可見岸鎖舟船,處處有畫旗招展,時時聞賽鼓喧嘩。然則此爲何事也?《大清一統志·紹興府志·大禹廟》載:“宋元以來,皆祀禹于比。”此詞之“畫旗”、“賽鼓”,必當指祀禹之祭神賽會也。“畫旗”,當指舟儀仗之盛:“喧”字,當指“賽鼓”之喧鬧。然而夢窗乃将原屬于“鼓”字之動詞“喧”字置于“畫旗”二字之下,連接“鼓”與“畫旗”則爲畫旗招展于喧嘩之賽鼓聲中,彌增其盛美之情狀;旗之色與鼓與聲遂爲渾然一體。
此詞通首以秋日爲主,其情調全屬于寥落凄涼之感,于結尾之處突顯春日賽會之喧鬧,爲全篇寥落凄涼之反襯,餘波蕩漾,用筆悠閑,果真可以因春日之美盛忘懷秋日之凄涼者;然而細味詞意,則前所雲“霧朝煙暮”句,已有無限節序推移之意,轉瞬即逝的春日喧鬧與永恒的凄寂形成鮮明對照。
相關賞析
與同人相比,吳文英的詞被認爲是“晦澀難懂”。其原因有二:其一于叙寫方面往往将時間與空間交錯雜揉,其二于修辭方面往往但憑一己直覺加之喜歡用生僻典故,遂使一般讀者驟讀之下不能體會其意旨之所在。但若仔細加以研讀,尋得入門之途徑,便可發現吳詞在“雕缋滿眼”、“晦澀”“堆砌”的外表下,确有一片“靈氣行乎其間”,而且“立意”之“高”,“取徑”之“遠”,也是确有一份“奇思壯采”。
馮深居,名去非,南宋理宗寶祐年間曾爲宗學谕,因爲與當時的權臣丁大全交惡被免官。與吳文英交往頗深。因此,這首詞中頗有言外之深意存焉,這由馮氏之爲人及其與吳文英之交誼可以推知禹陵則爲夏禹之陵,在浙江紹興縣東南之會稽山。在吳文英家鄉附近。所以吳氏對禹陵之古迹名勝懷有一種感情也是可以想見的。何況夏禹王是一位憂民治水、功績卓著的先王。而南宋的理宗時期則任用權佞,國事維艱,感今懷古,吳文英在與馮深居同登禹陵之際,自當有無限滄桑感喟。所以一開端便以“三千年事殘鴉外”七個字,把讀者引進蒼茫古遠的意界。所謂“三千年”者,蓋自夏禹之世至南宋理宗之世。固已實有三千數百年之久。又“三”字與“千”之字之數目,在直感上亦足以予讀者一種久遠無極之感。而“三千年”之下又加一個“事”字,則千古興亡故事,乃大有紛至沓來之勢矣。而又繼之“殘鴉外”三個字,就“殘鴉”而言,當登臨時之所見。昔杜牧《登樂遊原》詩有句雲“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此正爲“殘鴉”二字賦予人的感受。至于“外”字,則歐陽修《踏莎行》詞有句雲“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夢窗此詞而言,則是殘鴉蹤影之隐沒固已在長空澹澹之盡頭,而三千年往事銷沉則更在殘鴉孤影外,于是時間與空間,往昔與當前乃于此七字之中結成一片,蒼涼寥漠之感,頓向讀者侵逼包籠而來。
禹王不複生,前功不可尋,猶如殘鴉影沒,天地蒼茫,然則何地可爲托身之所乎。故繼雲“無言倦憑秋樹”也。語有之雲“予欲無言”;又曰“夫複何言”。其所以“無言”者,正自有無窮不忍明言、不可盡言之痛也。然則此時之登臨,于追懷感慨之餘,唯“倦憑秋樹”而已。此處著一“倦”字,自可由登臨之勞倦而來,然而此句緊承首句“三千年事”之下,則其所負荷者,亦有千古人類于此憂患勞生中所感受之疲弊也。而其所憑倚者,則惟有此一蕭瑟凋零之秋樹而已。人生至此,更複何言?故曰“無言”也。其下繼雲“逝水移川,高陵變谷,那識當時神禹”,乃與首一句之“三千年事”相應,故知其“倦憑秋樹”之時,必正兼有此三千年之滄桑感在也。禹王宏願偉力,然而其當年孜孜是矻矻所疏鑿,欲以垂悠悠萬世之功者,其往迹乃竟谷變川移、一毫而不可識矣,故曰“那識當時神禹”。三千年事,無限滄桑,而河清難俟,世變如斯,則夢窗之所慨者,又何止逝水、高陵而已哉。
以下陡接“幽雲怪雨,翠蓱濕空梁,夜深飛去”三句,此三句是據傳說用典。夫“梁”者,固當禹廟之梁。據《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載雲:“禹廟在會稽山禹陵側。”又雲:“梅梁,在禹廟。梁時修廟,忽風雨飄一梁至,乃梅梁也。”又引《四明圖經》:“鄞縣大梅山頂有梅才,伐爲會稽禹廟之梁。張僧繇畫龍于其上,夜或風雨,飛入鏡湖與龍鬥。後人見梁上水淋漓,始駭異之,以鐵索鎖于柱。然今所存乃他木,猶絆以鐵索,存故事耳。”“蓱”字原與“萍”字相通,然而“萍”乃水中植物,梁上何得有“萍?《一統志》及《四明圖經》載,傳說禹廟之梁有水中之萍藻,此萍藻爲飛入鏡湖之梁上之神龍所沾帶之鏡湖之萍藻。是此數句,乃正寫禹廟梁上神龍于風雨中“飛入鏡湖與龍鬥”,“比複歸,水草被其上”之一段神話傳聞也。而夢窗之用字造句,則極盡光怪陸離之能事。蓋“翠蓱濕空梁”一句,原當爲神梁化龍飛返以後之現象,而次句“夜深飛去”發生于神梁化龍之前;而夢窗卻将時間因果倒置,又用一不常見之“蓱”字以代習用之“萍”字。夫“蓱”與“萍”二字雖通用,然而一則用險僻字更增幽怪之感,二則“蓱”字又可使人聯想《楚辭·天問》“蓱號起雨”一句,于是又有“幽雲怪雨”一時驚起之意。總之,前幾句給人一種渺茫懷古之思與恍惚幽怪之感,使讀者對此充滿神話色彩之古廟生出無窮之想像。
後二句,則又由眼前景物寄慨。曰“雁起青天”,形象色彩極其鮮明,此景必爲白晝而非黑夜所見,然後知前三句“夜深”雲雲者,全爲作者憑空想象也。而此句“雁起青天”四字,乃又就眼前景物以興發無限今古蒼茫之慨,故繼之雲“數行書似舊藏處”也。據《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載:“石匮山,在府城東南一十五裏,山形如匮。相傳禹治水畢,藏書于此。”然而遠古荒忽,傳聞悠邈,惟于青天雁起之處,想像其藏書之地耳。而雁陣之飛,其排列有如書上之文字,在夢窗《高陽台·豐樂樓》一詞中,即有“山色誰題,樓前有雁斜書”一句可以爲證。是則三千年前藏書之說固已渺不可尋;眼前所見者,惟青天外之斜飛雁陣之說而已。世異時移滄海桑田,正與開端“三千年事殘鴉外”及“那識當時神禹”諸句遙遙相應,而予讀者以無窮怅惘追思之感慨。以上前半阕全以“登禹陵”之所見所想爲主。
後半阕“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會遇,同翦燈語”,始寫入馮深居,呼應題面“與馮深居”四字。此三句詞,乃化用李義山《夜雨寄北》“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之詩句,自無可疑。夢窗乃于開端即著以“寂寥”二字,又接以“久坐”二字,其所以久坐不寐之故,正緣于此一片寂寥之感耳。昔杜甫《羌村》詩有句雲:“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夢窗于“寂寥西窗久坐”之下,乃接雲“故人悭會遇,同翦燈語”;此三句,一氣貫下,全寫寂寥人世今昔離别之悲。
以下陡接“積藓殘碑,零圭斷璧,重拂人間塵土”三句,初觀之,此三句似以前三句全然不相銜接,然而此種常人以爲晦澀不通之處,正是夢窗詞之特色所在。蓋夢窗詞往往以直感爲其連貫之脈絡,極難以理性分析說明。茲就其所用之故實而言,所謂“積藓殘碑”者,楊鐵夫《箋釋》以爲“碑指窆石言”,引《金石萃編》雲:“禹葬會稽,取石爲窆石,石本無字,高五尺,形如秤錘,蓋禹葬時下棺之豐碑。”據《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載:“窆石,在禹陵。舊經雲:禹葬會稽山,取此石爲窆,上有古隸,不可讀,今以亭覆之。”由此知楊氏《箋釋》以碑指窆石之說确實可信。昔李白《襄陽歌》雲:“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古碑羊公一征古碑材,龜頭剝落生莓苔”。自晉之羊祜迄唐之李白,不過四百餘年,而太白所見羊公碑下之石龜,已剝落而生莓苔矣。然則自夏禹以至夢窗,其爲時已有三千餘年,則其窆石之早已莓苔遍布,斷裂斑剝,固屬理所當然者矣。著一“積”字,足見苔藓之厚,令人歎曆年之久;著一“殘”字,又足見其圮毀之甚,令人興睹物之悲。而其發人悲慨者,尚不僅此也,因又繼之以“零圭斷璧”雲雲。夫圭璧者,原爲古代侯王朝會祭祀所用,而著一“零”字,著一“斷”字,零落斷裂,無限荒涼,禹王之功績無尋,英靈何在?隻有古物殘存,供人憑吊而已。故繼之雲:“重拂人間塵土。”于是前所舉人之積藓殘碑,與夫零斷圭璧,乃盡在夢窗親手摩挲憑吊中矣。“拂”字上更著一“重”字,有無限低徊往複多情憑吊之意,其滿腹懷思,一腔深慨,已在言外。
後半阙開端先寫夜間故人燈下之晤對;然後陡接“積藓殘碑”三句,又回至日間之登臨。全不作層次分明之叙述與交代。蓋殘碑斷璧之實物,雖在白晝登臨之陵廟之上,而殘碑斷璧之哀感,則正在深宵共語者之深心之内也。夫以“悭”于“會遇”之故人,于“翦燈”夜“語”之際,念及年華之不返、往事之難尋,其心中固早有此一份類似斷璧殘碑之哀感在也。故其下乃接雲:“重拂人間塵土。”“塵土”不但指物質上之塵土,同時兼指人世間之種種塵勞污染而言。然而在記憶之中,這世間塵土不過如塵封之斷璧殘碑而已。“于是世間之事融會于三千年曆史之中;而曆史,亦融會于一己人事之中。此種時空交揉之寫法,正爲夢窗特長之所在也。
其後“霜紅罷舞,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三句,又以浪漫筆調,另辟新境。自情感之中跳出,别從景物着筆,而以“霜紅”句,隐隐與開端次句之“秋樹”相呼應。彼經霜之葉,其生命固已無多,竟仍能飾以紅色、弄以舞姿;惟此紅而舞者,亦何能更爲久長,瞬臨罷舞,是終将亦歸于空滅無有而已。故曰“霜紅罷舞”。此一無常變滅之悲,而夢窗竟寫得如此哀豔凄迷。又繼之雲“山色青青,霧朝煙暮”,則其不變者也。又于其上著一“漫”字。“漫”字有任随、任由之口氣,其意若謂霜紅罷舞之後,任随山色青青于霧朝煙暮之中。逝者長已矣,而人世久長,其間有無窮滄桑之感。夢窗運筆之妙、托意之遠,于此可見。
結二句“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初觀之,不免有突兀之感。蓋前此所言,如“秋樹”,如“霜紅”,明明皆爲秋日景色;而此句竟然于承接時突然著一“春”字以爲籠罩之筆。蓋開端之“倦憑秋樹”,乃當日之實景;至于“霜紅罷舞”,則已不僅當日之所見,而是包容秋季之全部變化于其中;至于“山色青青”,則更透出暮往朝來、時移節替之意。秋去冬來,冬殘春至,年年春日之際,于此山前都可見岸鎖舟船,處處有畫旗招展,時時聞賽鼓喧嘩。然則此爲何事也?《大清一統志·紹興府志·大禹廟》載:“宋元以來,皆祀禹于比。”此詞之“畫旗”、“賽鼓”,必當指祀禹之祭神賽會也。“畫旗”,當指舟儀仗之盛:“喧”字,當指“賽鼓”之喧鬧。然而夢窗乃将原屬于“鼓”字之動詞“喧”字置于“畫旗”二字之下,連接“鼓”與“畫旗”則爲畫旗招展于喧嘩之賽鼓聲中,彌增其盛美之情狀;旗之色與鼓與聲遂爲渾然一體。
此詞通首以秋日爲主,其情調全屬于寥落凄涼之感,于結尾之處突顯春日賽會之喧鬧,爲全篇寥落凄涼之反襯,餘波蕩漾,用筆悠閑,果真可以因春日之美盛忘懷秋日之凄涼者;然而細味詞意,則前所雲“霧朝煙暮”句,已有無限節序推移之意,轉瞬即逝的春日喧鬧與永恒的凄寂形成鮮明對照。
作者介紹
以上就是雁起青天,數行書似舊藏處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jì liáo xī chuāng jiǔ zuò ,gù rén qiān huì yù ,tóng jiǎn dēng yǔ 。jī xiǎn cán bēi ,líng guī duàn bì ,zhòng fú rén jiān chén tǔ 。shuāng hóng bà wǔ 。màn shān sè qīng qīng ,wù cháo yān mù 。àn suǒ chūn chuán ,huà qí xuān sài gǔ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与同人相比,吴文英的词被认为是“晦涩难懂”。其原因有二:其一于叙写方面往往将时间与空间交错杂揉,其二于修辞方面往往但凭一己直觉加之喜欢用生僻典故,遂使一般读者骤读之下不能体会其意旨之所在。但若仔细加以研读,寻得入门之途径,便可发现吴词在“雕缋满眼”、“晦涩”“堆砌”的外表下,确有一片“灵气行乎其间”,而且“立意”之“高”,“取径”之“远”,也是确有一份“奇思壮采”。
冯深居,名去非,南宋理宗宝祐年间曾为宗学谕,因为与当时的权臣丁大全交恶被免官。与吴文英交往颇深。因此,这首词中颇有言外之深意存焉,这由冯氏之为人及其与吴文英之交谊可以推知禹陵则为夏禹之陵,在浙江绍兴县东南之会稽山。在吴文英家乡附近。所以吴氏对禹陵之古迹名胜怀有一种感情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夏禹王是一位忧民治水、功绩卓著的先王。而南宋的理宗时期则任用权佞,国事维艰,感今怀古,吴文英在与冯深居同登禹陵之际,自当有无限沧桑感喟。所以一开端便以“三千年事残鸦外”七个字,把读者引进苍茫古远的意界。所谓“三千年”者,盖自夏禹之世至南宋理宗之世。固已实有三千数百年之久。又“三”字与“千”之字之数目,在直感上亦足以予读者一种久远无极之感。而“三千年”之下又加一个“事”字,则千古兴亡故事,乃大有纷至沓来之势矣。而又继之“残鸦外”三个字,就“残鸦”而言,当登临时之所见。昔杜牧《登乐游原》诗有句云“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此正为“残鸦”二字赋予人的感受。至于“外”字,则欧阳修《踏莎行》词有句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梦窗此词而言,则是残鸦踪影之隐没固已在长空澹澹之尽头,而三千年往事销沉则更在残鸦孤影外,于是时间与空间,往昔与当前乃于此七字之中结成一片,苍凉寥漠之感,顿向读者侵逼包笼而来。
禹王不复生,前功不可寻,犹如残鸦影没,天地苍茫,然则何地可为托身之所乎。故继云“无言倦凭秋树”也。语有之云“予欲无言”;又曰“夫复何言”。其所以“无言”者,正自有无穷不忍明言、不可尽言之痛也。然则此时之登临,于追怀感慨之余,唯“倦凭秋树”而已。此处著一“倦”字,自可由登临之劳倦而来,然而此句紧承首句“三千年事”之下,则其所负荷者,亦有千古人类于此忧患劳生中所感受之疲弊也。而其所凭倚者,则惟有此一萧瑟凋零之秋树而已。人生至此,更复何言?故曰“无言”也。其下继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乃与首一句之“三千年事”相应,故知其“倦凭秋树”之时,必正兼有此三千年之沧桑感在也。禹王宏愿伟力,然而其当年孜孜是矻矻所疏凿,欲以垂悠悠万世之功者,其往迹乃竟谷变川移、一毫而不可识矣,故曰“那识当时神禹”。三千年事,无限沧桑,而河清难俟,世变如斯,则梦窗之所慨者,又何止逝水、高陵而已哉。
以下陡接“幽云怪雨,翠蓱湿空梁,夜深飞去”三句,此三句是据传说用典。夫“梁”者,固当禹庙之梁。据《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云:“禹庙在会稽山禹陵侧。”又云:“梅梁,在禹庙。梁时修庙,忽风雨飘一梁至,乃梅梁也。”又引《四明图经》:“鄞县大梅山顶有梅才,伐为会稽禹庙之梁。张僧繇画龙于其上,夜或风雨,飞入镜湖与龙斗。后人见梁上水淋漓,始骇异之,以铁索锁于柱。然今所存乃他木,犹绊以铁索,存故事耳。”“蓱”字原与“萍”字相通,然而“萍”乃水中植物,梁上何得有“萍?《一统志》及《四明图经》载,传说禹庙之梁有水中之萍藻,此萍藻为飞入镜湖之梁上之神龙所沾带之镜湖之萍藻。是此数句,乃正写禹庙梁上神龙于风雨中“飞入镜湖与龙斗”,“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之一段神话传闻也。而梦窗之用字造句,则极尽光怪陆离之能事。盖“翠蓱湿空梁”一句,原当为神梁化龙飞返以后之现象,而次句“夜深飞去”发生于神梁化龙之前;而梦窗却将时间因果倒置,又用一不常见之“蓱”字以代习用之“萍”字。夫“蓱”与“萍”二字虽通用,然而一则用险僻字更增幽怪之感,二则“蓱”字又可使人联想《楚辞·天问》“蓱号起雨”一句,于是又有“幽云怪雨”一时惊起之意。总之,前几句给人一种渺茫怀古之思与恍惚幽怪之感,使读者对此充满神话色彩之古庙生出无穷之想像。
后二句,则又由眼前景物寄慨。曰“雁起青天”,形象色彩极其鲜明,此景必为白昼而非黑夜所见,然后知前三句“夜深”云云者,全为作者凭空想象也。而此句“雁起青天”四字,乃又就眼前景物以兴发无限今古苍茫之慨,故继之云“数行书似旧藏处”也。据《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石匮山,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山形如匮。相传禹治水毕,藏书于此。”然而远古荒忽,传闻悠邈,惟于青天雁起之处,想像其藏书之地耳。而雁阵之飞,其排列有如书上之文字,在梦窗《高阳台·丰乐楼》一词中,即有“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一句可以为证。是则三千年前藏书之说固已渺不可寻;眼前所见者,惟青天外之斜飞雁阵之说而已。世异时移沧海桑田,正与开端“三千年事残鸦外”及“那识当时神禹”诸句遥遥相应,而予读者以无穷怅惘追思之感慨。以上前半阕全以“登禹陵”之所见所想为主。
后半阕“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始写入冯深居,呼应题面“与冯深居”四字。此三句词,乃化用李义山《夜雨寄北》“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之诗句,自无可疑。梦窗乃于开端即著以“寂寥”二字,又接以“久坐”二字,其所以久坐不寐之故,正缘于此一片寂寥之感耳。昔杜甫《羌村》诗有句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梦窗于“寂寥西窗久坐”之下,乃接云“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此三句,一气贯下,全写寂寥人世今昔离别之悲。
以下陡接“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三句,初观之,此三句似以前三句全然不相衔接,然而此种常人以为晦涩不通之处,正是梦窗词之特色所在。盖梦窗词往往以直感为其连贯之脉络,极难以理性分析说明。兹就其所用之故实而言,所谓“积藓残碑”者,杨铁夫《笺释》以为“碑指窆石言”,引《金石萃编》云:“禹葬会稽,取石为窆石,石本无字,高五尺,形如秤锤,盖禹葬时下棺之丰碑。”据《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窆石,在禹陵。旧经云:禹葬会稽山,取此石为窆,上有古隶,不可读,今以亭覆之。”由此知杨氏《笺释》以碑指窆石之说确实可信。昔李白《襄阳歌》云:“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古碑羊公一征古碑材,龟头剥落生莓苔”。自晋之羊祜迄唐之李白,不过四百余年,而太白所见羊公碑下之石龟,已剥落而生莓苔矣。然则自夏禹以至梦窗,其为时已有三千余年,则其窆石之早已莓苔遍布,断裂斑剥,固属理所当然者矣。著一“积”字,足见苔藓之厚,令人叹历年之久;著一“残”字,又足见其圮毁之甚,令人兴睹物之悲。而其发人悲慨者,尚不仅此也,因又继之以“零圭断璧”云云。夫圭璧者,原为古代侯王朝会祭祀所用,而著一“零”字,著一“断”字,零落断裂,无限荒凉,禹王之功绩无寻,英灵何在?只有古物残存,供人凭吊而已。故继之云:“重拂人间尘土。”于是前所举人之积藓残碑,与夫零断圭璧,乃尽在梦窗亲手摩挲凭吊中矣。“拂”字上更著一“重”字,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凭吊之意,其满腹怀思,一腔深慨,已在言外。
后半阙开端先写夜间故人灯下之晤对;然后陡接“积藓残碑”三句,又回至日间之登临。全不作层次分明之叙述与交代。盖残碑断璧之实物,虽在白昼登临之陵庙之上,而残碑断璧之哀感,则正在深宵共语者之深心之内也。夫以“悭”于“会遇”之故人,于“翦灯”夜“语”之际,念及年华之不返、往事之难寻,其心中固早有此一份类似断璧残碑之哀感在也。故其下乃接云:“重拂人间尘土。”“尘土”不但指物质上之尘土,同时兼指人世间之种种尘劳污染而言。然而在记忆之中,这世间尘土不过如尘封之断璧残碑而已。“于是世间之事融会于三千年历史之中;而历史,亦融会于一己人事之中。此种时空交揉之写法,正为梦窗特长之所在也。
其后“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三句,又以浪漫笔调,另辟新境。自情感之中跳出,别从景物着笔,而以“霜红”句,隐隐与开端次句之“秋树”相呼应。彼经霜之叶,其生命固已无多,竟仍能饰以红色、弄以舞姿;惟此红而舞者,亦何能更为久长,瞬临罢舞,是终将亦归于空灭无有而已。故曰“霜红罢舞”。此一无常变灭之悲,而梦窗竟写得如此哀艳凄迷。又继之云“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则其不变者也。又于其上著一“漫”字。“漫”字有任随、任由之口气,其意若谓霜红罢舞之后,任随山色青青于雾朝烟暮之中。逝者长已矣,而人世久长,其间有无穷沧桑之感。梦窗运笔之妙、托意之远,于此可见。
结二句“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初观之,不免有突兀之感。盖前此所言,如“秋树”,如“霜红”,明明皆为秋日景色;而此句竟然于承接时突然著一“春”字以为笼罩之笔。盖开端之“倦凭秋树”,乃当日之实景;至于“霜红罢舞”,则已不仅当日之所见,而是包容秋季之全部变化于其中;至于“山色青青”,则更透出暮往朝来、时移节替之意。秋去冬来,冬残春至,年年春日之际,于此山前都可见岸锁舟船,处处有画旗招展,时时闻赛鼓喧哗。然则此为何事也?《大清一统志·绍兴府志·大禹庙》载:“宋元以来,皆祀禹于比。”此词之“画旗”、“赛鼓”,必当指祀禹之祭神赛会也。“画旗”,当指舟仪仗之盛:“喧”字,当指“赛鼓”之喧闹。然而梦窗乃将原属于“鼓”字之动词“喧”字置于“画旗”二字之下,连接“鼓”与“画旗”则为画旗招展于喧哗之赛鼓声中,弥增其盛美之情状;旗之色与鼓与声遂为浑然一体。
此词通首以秋日为主,其情调全属于寥落凄凉之感,于结尾之处突显春日赛会之喧闹,为全篇寥落凄凉之反衬,余波荡漾,用笔悠闲,果真可以因春日之美盛忘怀秋日之凄凉者;然而细味词意,则前所云“雾朝烟暮”句,已有无限节序推移之意,转瞬即逝的春日喧闹与永恒的凄寂形成鲜明对照。
相关赏析
与同人相比,吴文英的词被认为是“晦涩难懂”。其原因有二:其一于叙写方面往往将时间与空间交错杂揉,其二于修辞方面往往但凭一己直觉加之喜欢用生僻典故,遂使一般读者骤读之下不能体会其意旨之所在。但若仔细加以研读,寻得入门之途径,便可发现吴词在“雕缋满眼”、“晦涩”“堆砌”的外表下,确有一片“灵气行乎其间”,而且“立意”之“高”,“取径”之“远”,也是确有一份“奇思壮采”。
冯深居,名去非,南宋理宗宝祐年间曾为宗学谕,因为与当时的权臣丁大全交恶被免官。与吴文英交往颇深。因此,这首词中颇有言外之深意存焉,这由冯氏之为人及其与吴文英之交谊可以推知禹陵则为夏禹之陵,在浙江绍兴县东南之会稽山。在吴文英家乡附近。所以吴氏对禹陵之古迹名胜怀有一种感情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夏禹王是一位忧民治水、功绩卓著的先王。而南宋的理宗时期则任用权佞,国事维艰,感今怀古,吴文英在与冯深居同登禹陵之际,自当有无限沧桑感喟。所以一开端便以“三千年事残鸦外”七个字,把读者引进苍茫古远的意界。所谓“三千年”者,盖自夏禹之世至南宋理宗之世。固已实有三千数百年之久。又“三”字与“千”之字之数目,在直感上亦足以予读者一种久远无极之感。而“三千年”之下又加一个“事”字,则千古兴亡故事,乃大有纷至沓来之势矣。而又继之“残鸦外”三个字,就“残鸦”而言,当登临时之所见。昔杜牧《登乐游原》诗有句云“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此正为“残鸦”二字赋予人的感受。至于“外”字,则欧阳修《踏莎行》词有句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梦窗此词而言,则是残鸦踪影之隐没固已在长空澹澹之尽头,而三千年往事销沉则更在残鸦孤影外,于是时间与空间,往昔与当前乃于此七字之中结成一片,苍凉寥漠之感,顿向读者侵逼包笼而来。
禹王不复生,前功不可寻,犹如残鸦影没,天地苍茫,然则何地可为托身之所乎。故继云“无言倦凭秋树”也。语有之云“予欲无言”;又曰“夫复何言”。其所以“无言”者,正自有无穷不忍明言、不可尽言之痛也。然则此时之登临,于追怀感慨之余,唯“倦凭秋树”而已。此处著一“倦”字,自可由登临之劳倦而来,然而此句紧承首句“三千年事”之下,则其所负荷者,亦有千古人类于此忧患劳生中所感受之疲弊也。而其所凭倚者,则惟有此一萧瑟凋零之秋树而已。人生至此,更复何言?故曰“无言”也。其下继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乃与首一句之“三千年事”相应,故知其“倦凭秋树”之时,必正兼有此三千年之沧桑感在也。禹王宏愿伟力,然而其当年孜孜是矻矻所疏凿,欲以垂悠悠万世之功者,其往迹乃竟谷变川移、一毫而不可识矣,故曰“那识当时神禹”。三千年事,无限沧桑,而河清难俟,世变如斯,则梦窗之所慨者,又何止逝水、高陵而已哉。
以下陡接“幽云怪雨,翠蓱湿空梁,夜深飞去”三句,此三句是据传说用典。夫“梁”者,固当禹庙之梁。据《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云:“禹庙在会稽山禹陵侧。”又云:“梅梁,在禹庙。梁时修庙,忽风雨飘一梁至,乃梅梁也。”又引《四明图经》:“鄞县大梅山顶有梅才,伐为会稽禹庙之梁。张僧繇画龙于其上,夜或风雨,飞入镜湖与龙斗。后人见梁上水淋漓,始骇异之,以铁索锁于柱。然今所存乃他木,犹绊以铁索,存故事耳。”“蓱”字原与“萍”字相通,然而“萍”乃水中植物,梁上何得有“萍?《一统志》及《四明图经》载,传说禹庙之梁有水中之萍藻,此萍藻为飞入镜湖之梁上之神龙所沾带之镜湖之萍藻。是此数句,乃正写禹庙梁上神龙于风雨中“飞入镜湖与龙斗”,“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之一段神话传闻也。而梦窗之用字造句,则极尽光怪陆离之能事。盖“翠蓱湿空梁”一句,原当为神梁化龙飞返以后之现象,而次句“夜深飞去”发生于神梁化龙之前;而梦窗却将时间因果倒置,又用一不常见之“蓱”字以代习用之“萍”字。夫“蓱”与“萍”二字虽通用,然而一则用险僻字更增幽怪之感,二则“蓱”字又可使人联想《楚辞·天问》“蓱号起雨”一句,于是又有“幽云怪雨”一时惊起之意。总之,前几句给人一种渺茫怀古之思与恍惚幽怪之感,使读者对此充满神话色彩之古庙生出无穷之想像。
后二句,则又由眼前景物寄慨。曰“雁起青天”,形象色彩极其鲜明,此景必为白昼而非黑夜所见,然后知前三句“夜深”云云者,全为作者凭空想象也。而此句“雁起青天”四字,乃又就眼前景物以兴发无限今古苍茫之慨,故继之云“数行书似旧藏处”也。据《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石匮山,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山形如匮。相传禹治水毕,藏书于此。”然而远古荒忽,传闻悠邈,惟于青天雁起之处,想像其藏书之地耳。而雁阵之飞,其排列有如书上之文字,在梦窗《高阳台·丰乐楼》一词中,即有“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一句可以为证。是则三千年前藏书之说固已渺不可寻;眼前所见者,惟青天外之斜飞雁阵之说而已。世异时移沧海桑田,正与开端“三千年事残鸦外”及“那识当时神禹”诸句遥遥相应,而予读者以无穷怅惘追思之感慨。以上前半阕全以“登禹陵”之所见所想为主。
后半阕“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始写入冯深居,呼应题面“与冯深居”四字。此三句词,乃化用李义山《夜雨寄北》“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之诗句,自无可疑。梦窗乃于开端即著以“寂寥”二字,又接以“久坐”二字,其所以久坐不寐之故,正缘于此一片寂寥之感耳。昔杜甫《羌村》诗有句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梦窗于“寂寥西窗久坐”之下,乃接云“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此三句,一气贯下,全写寂寥人世今昔离别之悲。
以下陡接“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三句,初观之,此三句似以前三句全然不相衔接,然而此种常人以为晦涩不通之处,正是梦窗词之特色所在。盖梦窗词往往以直感为其连贯之脉络,极难以理性分析说明。兹就其所用之故实而言,所谓“积藓残碑”者,杨铁夫《笺释》以为“碑指窆石言”,引《金石萃编》云:“禹葬会稽,取石为窆石,石本无字,高五尺,形如秤锤,盖禹葬时下棺之丰碑。”据《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窆石,在禹陵。旧经云:禹葬会稽山,取此石为窆,上有古隶,不可读,今以亭覆之。”由此知杨氏《笺释》以碑指窆石之说确实可信。昔李白《襄阳歌》云:“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古碑羊公一征古碑材,龟头剥落生莓苔”。自晋之羊祜迄唐之李白,不过四百余年,而太白所见羊公碑下之石龟,已剥落而生莓苔矣。然则自夏禹以至梦窗,其为时已有三千余年,则其窆石之早已莓苔遍布,断裂斑剥,固属理所当然者矣。著一“积”字,足见苔藓之厚,令人叹历年之久;著一“残”字,又足见其圮毁之甚,令人兴睹物之悲。而其发人悲慨者,尚不仅此也,因又继之以“零圭断璧”云云。夫圭璧者,原为古代侯王朝会祭祀所用,而著一“零”字,著一“断”字,零落断裂,无限荒凉,禹王之功绩无寻,英灵何在?只有古物残存,供人凭吊而已。故继之云:“重拂人间尘土。”于是前所举人之积藓残碑,与夫零断圭璧,乃尽在梦窗亲手摩挲凭吊中矣。“拂”字上更著一“重”字,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凭吊之意,其满腹怀思,一腔深慨,已在言外。
后半阙开端先写夜间故人灯下之晤对;然后陡接“积藓残碑”三句,又回至日间之登临。全不作层次分明之叙述与交代。盖残碑断璧之实物,虽在白昼登临之陵庙之上,而残碑断璧之哀感,则正在深宵共语者之深心之内也。夫以“悭”于“会遇”之故人,于“翦灯”夜“语”之际,念及年华之不返、往事之难寻,其心中固早有此一份类似断璧残碑之哀感在也。故其下乃接云:“重拂人间尘土。”“尘土”不但指物质上之尘土,同时兼指人世间之种种尘劳污染而言。然而在记忆之中,这世间尘土不过如尘封之断璧残碑而已。“于是世间之事融会于三千年历史之中;而历史,亦融会于一己人事之中。此种时空交揉之写法,正为梦窗特长之所在也。
其后“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三句,又以浪漫笔调,另辟新境。自情感之中跳出,别从景物着笔,而以“霜红”句,隐隐与开端次句之“秋树”相呼应。彼经霜之叶,其生命固已无多,竟仍能饰以红色、弄以舞姿;惟此红而舞者,亦何能更为久长,瞬临罢舞,是终将亦归于空灭无有而已。故曰“霜红罢舞”。此一无常变灭之悲,而梦窗竟写得如此哀艳凄迷。又继之云“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则其不变者也。又于其上著一“漫”字。“漫”字有任随、任由之口气,其意若谓霜红罢舞之后,任随山色青青于雾朝烟暮之中。逝者长已矣,而人世久长,其间有无穷沧桑之感。梦窗运笔之妙、托意之远,于此可见。
结二句“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初观之,不免有突兀之感。盖前此所言,如“秋树”,如“霜红”,明明皆为秋日景色;而此句竟然于承接时突然著一“春”字以为笼罩之笔。盖开端之“倦凭秋树”,乃当日之实景;至于“霜红罢舞”,则已不仅当日之所见,而是包容秋季之全部变化于其中;至于“山色青青”,则更透出暮往朝来、时移节替之意。秋去冬来,冬残春至,年年春日之际,于此山前都可见岸锁舟船,处处有画旗招展,时时闻赛鼓喧哗。然则此为何事也?《大清一统志·绍兴府志·大禹庙》载:“宋元以来,皆祀禹于比。”此词之“画旗”、“赛鼓”,必当指祀禹之祭神赛会也。“画旗”,当指舟仪仗之盛:“喧”字,当指“赛鼓”之喧闹。然而梦窗乃将原属于“鼓”字之动词“喧”字置于“画旗”二字之下,连接“鼓”与“画旗”则为画旗招展于喧哗之赛鼓声中,弥增其盛美之情状;旗之色与鼓与声遂为浑然一体。
此词通首以秋日为主,其情调全属于寥落凄凉之感,于结尾之处突显春日赛会之喧闹,为全篇寥落凄凉之反衬,余波荡漾,用笔悠闲,果真可以因春日之美盛忘怀秋日之凄凉者;然而细味词意,则前所云“雾朝烟暮”句,已有无限节序推移之意,转瞬即逝的春日喧闹与永恒的凄寂形成鲜明对照。
作者介绍
以上就是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原文赏析: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拼音解读:yáoyèrénhézài,chéng...[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全文阅读]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上一篇: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下一篇:更多名言名句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
热门名言名句
精选名言名句
- “雨歇梧桐泪乍收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 “月去疏帘才数尺
- 诗句“总是愁媒
- “海燕未来人斗草
-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 中华好诗词|骚人可煞无情思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
-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何事东君
- 蘼芜盈手泣斜晖
-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
- 盈盈一点芳心
- 念碎劈芳心,萦思千缕,赠将幽素,偷翦重云。
- “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
-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
-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
-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
- 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 自与东君作别
- “可能无意传双蝶